稀土反制后芯片战升级:荷兰“冻结”中资资产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下载

  来源:梦霞亲见

  当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余波尚未平息,荷兰政府的一纸禁令再度搅动全球科技产业的神经。

  2025年9月,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对闻泰科技(维权)旗下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实施资产冻结,禁止其进行任何资产、知识产权与人员调整。

  随后当地法院更裁决暂停中方股东控制权,将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

  这场针对已完成收购6年的中资企业的“秋后算账”,与中国此前基于安全考量的外资并购审查形成微妙对照,更暴露出东西方科技领域的对抗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要理解这场风波的本质,首先需厘清安世半导体的产业分量。

  这家源自飞利浦半导体部门的企业,历经恩智浦分拆、中资收购等历程,如今已是全球分立与功率芯片IDM领域的绝对龙头,其分立器件、逻辑器件与MOSFET器件销量长期稳居全球第一。

  从汽车电子的功率控制到消费电子的电路保护,安世的芯片产品渗透全球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仅2021年至2024年第三季度便累计创造105亿元利润,是闻泰科技最核心的业绩支柱。

  这样一家技术成熟、运营稳定的行业巨头,突然被贴上“安全威胁”标签,其背后逻辑绝非商业层面的风险考量。

  荷兰政府敢于叫停中资控制权,表面上依托的是其《对外经济关系法》中关于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条款,但深层动因实则是美国主导的科技围堵战略的延伸。

  就在荷兰发布禁令前数日,美国众议院“中美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刚发布报告,明确要求荷兰等盟友“完全遵循并执行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甚至建议通过“外国直接产品规则”限制盟国设备出口中国。

  更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披露阿斯麦2024年36%的收入来自中国市场,其大部分深紫外光刻系统均销往中国,这种经济依存与政治施压的矛盾,迫使荷兰在中美之间做出倾斜性选择。

  三位外籍高管恰在政府禁令次日提交夺权申请,这种“政企联动”的时间巧合,更凸显了政治干预的痕迹。

  这种以“安全之名”行干预之实的操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此前的类似监管实践。

  此前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给美资贝莱德时,中国依据《国家安全法》启动审查,因该港口关乎中国海运贸易生命线,最终暂停相关交易。

  但两者存在本质区别:中国的审查针对的是未完成的跨境并购,且基于港口物流安全的可验证风险;

  而荷兰的冻结措施直指已正常运营多年的中资控股企业,其所谓“安全威胁”始终未能提供事实支撑,被闻泰科技直指为“基于地缘政治偏见的过度干预”。

  这种双重标准的背后,是西方国家将科技产业工具化的霸权逻辑。

  这场风波的爆发,更像是对中国稀土反制的直接回应,形成“资源管制vs技术封锁”的博弈闭环。

  中国近期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明确,含中国原产稀土成分占比0.1%以上的物项均需许可,而荷兰阿斯麦的EUV光刻机核心部件(如精密激光器、磁铁)恰恰高度依赖中国稀土。

  数据显示,该管制已导致阿斯麦部分设备交付延迟,全球芯片制造商面临成本上升压力。

  在此背景下荷兰对安世半导体出手,本质上是科技霸权国家对资源优势国家的针对性反制,标志着东西方竞争已从单一领域对抗升级为全产业链博弈。

  回顾整个事件脉络,不难看清西方围堵的系统性策略。

  在美国持续加码芯片管制、将中芯国际等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后,中国企业选择通过并购方式获取成熟技术——2019年闻泰科技斥资268亿元收购安世半导体,正是这一战略的关键布局。

  但西方阵营很快补全了管制漏洞:从最初禁止先进设备出口,到如今对已收购的成熟资产下手;从美国单方面施压,到协调荷兰、日本等盟友形成“技术围堵网”,其核心目标始终是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发展。

  美国众议院报告中“限制所有盟国向中国出售半导体设备”的建议,更暴露了其构建“科技铁幕”的野心。

  此次事件最危险的信号,在于它彻底动摇了全球跨境投资的信任基础。

  过去国际社会默认,合法完成的并购交易应受到产权保护,但荷兰政府的做法打破了这一共识——即便中资企业已持有安世半导体近100%股权6年,仍可能因地缘政治变化被剥夺控制权。

  这种“事后追溯”的监管模式,不仅让中资企业的海外投资面临巨大不确定性,更会导致全球产业链陷入“碎片化”困境。正如闻泰科技在声明中所指出的,一个政治化的供应链最终将损害所有参与者的利益。

  从稀土到芯片,从资源到技术,这场博弈的背后是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度重构。

  中国的稀土管制并非主动挑起争端,而是对西方技术封锁的合理回应;

  荷兰的资产冻结看似维护自身利益,实则沦为美国霸权的附庸

  在这场没有赢家的对抗中,最受伤的是全球科技产业的创新活力——当企业需要为政治博弈买单,当技术合作让位于阵营对立,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进步将不可避免地减速。

  未来,类似的博弈还将在更多领域上演。

  但历史经验早已证明,封锁从来不是发展的终点,反而会倒逼自主创新的加速。

  正如中国在稀土提纯、芯片设计等领域逐步突破技术瓶颈,西方的层层围堵只会让中国科技产业的“筋骨”更加强健。

  而对于荷兰等中间国家而言,依附霸权的短期选择终究难以持久,唯有坚持产业链开放合作,才能在大国博弈中守住自身利益。

  这场芯片与稀土的较量,最终或将重塑全球科技治理的新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