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晚间,龙大美食(002726.SZ)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通过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系统查询到公司控股股东蓝润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润发展”)所持公司部分股份被司法冻结。
根据公告,蓝润发展持有的751.34万股龙大美食股份被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申请司法冻结,占其持股的2.56%,占龙大美食总股本的0.70%,起始期限为2025年9月23日,到期日为2028年9月22日,冻结期限长达三年。
截至公告日,蓝润发展共持有龙大美食2.94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7.23%。
龙大美食公告指出,公司控股股东蓝润发展正在积极妥善解决上述司法冻结事项,力争尽快妥善解决相关问题,但不排除上述被冻结股份后期被法院强制执行的可能。
此外,龙大美食还表示,股份冻结事项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权发生变更,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公司治理产生不利影响。公司与控股股东在资产、业务、财务等方面保持独立,不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情形。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其持股的稳定与流动性直接关系到公司股价及投资者信心。蓝润发展此次部分股份被司法冻结长达三年,势必将为市场增添不确定因素。
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坦言“不排除被冻结股份后期被法院强制执行的可能”,这为股权结构稳定性埋下隐患。
这一事件并非孤立存在。就在股权冻结公告发布前6天,龙大美食宣布放弃收购蓝润发展旗下五仓农牧股权,核心原因是后者98.73%的超高负债率与19.5亿元债务压力——而五仓农牧货币资金仅389.37万元,收购后将直接加剧龙大美食的偿债负担。同时,结合目前行业环境及公司运营资金的实际情况,公司预计无法承担收购五仓农牧后额外的资本开支。
从放弃收购到股权冻结,折射出蓝润发展自身的资金紧张问题,而这种压力是否会传导至上市公司,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股权风波背后,是龙大美食持续恶化的经营业绩。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49.75亿元,同比微降1.38%。但若将时间线拉长,龙大美食已陷入“四年连亏”的泥潭:营收从2021年195.1亿元的峰值缩水至2024年的109.9亿元,累计降幅超40%。
与此同时,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在加速下滑。2025年上半年,龙大美食归母净利润3516.87万元,同比下滑39.52%,扣非净利润更是暴跌42.15%至3227.96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四年间,龙大美食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金额已超过18亿元,盈利能力几乎丧失。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公司经营效率的低下、成本控制的失效以及市场竞争力的减弱。
龙大美食的业绩困境,在于“一柱难支、两翼折翼”的业务结构失衡。作为营收绝对支柱的屠宰业务(主要包括生猪屠宰及鲜冻肉的加工),2025年上半年贡献了81.87%的收入,但毛利率仅为3.51%,虽较上年微升0.71个百分点,仍处于行业低位。这一板块长期受猪周期拖累,过去四年毛利率从未突破2.5%,2023年更是因猪价下跌跌至-2.21%,致使企业陷入实质性亏损。
尽管公司试图通过缩减低效产能、提升单厂利用率改善盈利,但收效甚微。屠宰业务的“重资产、低毛利”属性难以改变,其对猪价波动的敏感性导致盈利稳定性较差。2025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虽有所回升,但行业整体毛利率仍处于低位,龙大美食未能抓住周期窗口实现盈利修复。
此外,龙大美食还于近期对募投项目“安丘市石埠子镇新建年出栏50万头商品猪项目”和“山东新建年出栏生猪66万头养殖项目”延期至2026年8月31日。公司坦言,前述项目存在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的情形,主要原因系受行业周期的影响。
除了屠宰业务的低迷,被寄予厚望的预制菜业务,却同样面临严峻挑战。
早在2021年生猪价格步入下行周期的初始阶段,龙大美食便将预制菜业务定位为“一体两翼”战略的核心板块。彼时,公司计划依托自身成熟的屠宰业务所具备的原料供应优势,为预制菜业务筑牢基础,进而打造企业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这一提前布局在初期确实收获了不错的成效:从财务数据来看,龙大美食的预制菜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由2021年的11.82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19.84亿元。
但好景不长,预制菜收入的增长动能在2024年突然中断,业务首次出现明显回调:该年度公司预制食品收入不仅未能延续此前增长,反而同比大幅下滑14.98%,降至16.87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收入下滑的趋势在2025年上半年持续蔓延,预制食品板块再遭冲击,同比降幅扩大至19.5%,期内收入仅为7.83亿元,连续两个报告期的下滑,反映出业务正处于阶段性的调整困境中。
从控股股东股权冻结到经营危机显现,从传统业务疲软到新业务失速,龙大美食正站在转型失败与经营不力的十字路口。公司试图通过放弃高负债资产收购等方式收缩战线,但在猪周期波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些举措仅能治标。若不能尽快改善屠宰业务的盈利水平,破解预制菜业务的增长瓶颈,同时优化债务结构、缓解流动性压力,龙大美食恐将陷入更深的经营泥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范辉 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