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已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行动纲领。《行动方案》指出,对基金投资收益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这一转变或将成为引导行业回归价值本质、构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一、多管齐下:全面强化长周期考核,提升基民获得感
为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多条举措,明确指出要“完善行业考核评价制度,全面强化长周期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涉及绩效考核、分类评价、行业评奖、薪酬管理四个方面。
其一是基金公司绩效考核机制。对于管理人,需要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且指标权重不低于50%;对于基金经理,基金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对于基金业绩,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其二是监管分类评价。《行动方案》指出,要将三年以上中长期业绩、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规模、投资行为稳定性、权益投资增长规模等指标的加分幅度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占“服务投资者能力”的评分权重合计不低于80%。
其三是行业评价评奖。修订《公募基金评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自律规则,构建以五年以上长周期业绩为核心的评价评奖体系,优化相关指标权重,杜绝以短期业绩排名为导向的不合理评价评奖活动。
其四是行业薪酬管理。督促基金公司建立健全与基金投资收益相挂钩的薪酬管理机制,如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著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
二、提质增效:公募基金将进入“长期主义”时代
预计随着长周期考核政策的落地实施,公募基金行业有望在理念导向、持有体验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实现深层次变革,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一,引导投资回归本源,践行长期投资理念。当考核周期适当延长,基金经理在投资决策中将有更大的空间关注企业基本面和长期成长潜力,而非被短期市场波动所牵制。这一转变有助于引导资本真正流向具有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实体经济领域,更好发挥金融支持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其二,改善持有体验,增强长期信任。随着评价体系、销售渠道和媒体舆论同步向长期维度倾斜,投资者将更加关注基金的长期表现和稳定性,这有助于引导投资者减少因市场短期波动而进行大量申赎,从而降低流动性风险,提升基金管理效率,使投资者和管理人实现双赢。
其三,优化竞争格局,提升投研能力。在长期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下,基金管理人将更倾向于在投研体系和人才培养上进行持续投入,这将推动行业从“规模驱动”向“能力驱动”转型,促进研究深度与投资稳定性的双提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三、协同共进:长周期考核落地的关键路径
长周期考核的落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市场各方协同努力,才能实现从“政策引导”到“落地生根”的过程。
基金管理人须重构内部治理与激励机制,弱化短期排名,提升投研能力;销售机构需持续加强投资者教育,培育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增强客户持有体验,引导其理性配置;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天相也正致力于构建涵盖长期收益、风险控制、策略稳定性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旨在更好地反映基金的真实管理能力,引导市场关注其长期价值。
总体来看,长周期考核不仅是考核方式的调整,也是行业发展理念的升级,更将成为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制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