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上市前,它还悄悄完成了一轮股权回购,创始人家族持股上升至92.02%,外部机构股东几乎全清。与此同时,家族内部的权力也完成了交接:80后一代正式接棒。
文丨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身披铠甲的方方
· · ·
最近的预制菜风波,有一家企业却因为标准“三色标签”(预制、半预制、现做)引起了关注,说的就是正在冲刺IPO的老乡鸡。
7月7日,老乡鸡这家曾被视作“中式快餐第一股”的企业,又一次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对于餐饮圈的人来说,它的IPO长跑早已看得眼花缭乱:屡次冲刺屡次搁浅,如今正踏上第五次尝试。
▲老乡鸡港股招股说明书 来源:港交所
这次,老乡鸡选择在港股再出发,中金公司和海通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上市前,它还悄悄完成了一轮股权回购,创始人家族持股上升至92.02%,外部机构股东几乎全清。与此同时,家族内部的权力也完成了交接:80后一代正式接棒。
这个由家族掌控的企业,会不会又上演新的“翻车”剧情?
1.
/ 从A 股到港股:
三年三递表的上市长跑/
1982年,20岁的束从轩退伍返乡,带着仅有的1800元积蓄和1000只鸡,踏上了人生的第一条创业路。谁也没想到,这些鸡不仅养活了他,也埋下了未来餐饮集团的种子。最初的日子,束从轩靠在家养殖这些鸡仔,逐渐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饲养和销售模式。几年后,他把养鸡生意开成餐厅,用鸡汤炖菜、鸡肉佳肴收获了顾客的认可,雏形已现。
2003年,束从轩迎来事业第一次真正的转折,他开出了第一家门店“肥西老母鸡”,标志着从单纯养殖向连锁餐饮的跨越。随后十年,他在安徽陆续开了130多家门店。但他心里明白,靠安徽市场无法成就全国品牌。于是,他将品牌改名“老乡鸡”,进军南京、武汉等地,并收购武汉永和,拉开全国扩张序幕。期间,他果断砍掉活禽零售,把养殖交给工厂,集中精力在餐饮连锁,这一调整,为日后的全国布局奠定了基础。
2020年,面对餐饮困境,他坚持说,“哪怕卖车卖房,也要保证16328名员工有饭吃,有工作干。”让束从轩迅速从地方老板,变成全国网友口中的“中国最佳老板”,老乡鸡也彻底成了网红餐饮。
“事件”过后,老乡鸡扩张提速。到2021年末,全国门店突破千家,营收高达43.93亿元。凭借稳健的运营经验和庞大规模,老乡鸡开始考虑资本市场。2021年9月开始上市筹备,与国元证券签订协议进入辅导期,2022年5月,公司第一次把招股书递到上交所,打算募资12亿元,在华东建总部、开新店,但因“区域依赖症”被质疑。到了2023年2月,它又更新材料,第二次叩响资本市场大门。
▲老乡鸡主板上市进程 来源:上交所截图
可门还没推开,麻烦先找上门。3月31日,市场质疑声起,随后证监会一口气抛出45条问询,实控人行贿传闻、员工社保缺口、食品安全投诉……条条扎心。半年后,8月23日,老乡鸡只得宣布撤回IPO申请,五天后,上交所正式终止审核。对外的理由是“战略发展与融资计划不匹配”,可业内心里清楚:
单靠铺门店讲规模的故事,早已打动不了监管,也打动不了投资人。
于是,港股成了新目标。2025年1月,老乡鸡喊出“中式快餐第一股”的口号。但首次港股递表不到半年,因材料未及时更新而“失效”。不过,束从轩和团队动作很快,五天后便推出更新版招股书,联席保荐人中金和海通国际也未更换,这份急切与诚意,被网友打趣:“诚意足够,准备不足。”
这一连串递表、撤回、更新的背后,其实是老乡鸡对资金的强烈渴求。招股书写得明白,资金将投向供应链、新店与数字化,核心任务是摆脱“安徽依赖”,推动真正的全国化。
如果说,从A股到港股的多次递表,是老乡鸡一次次叩响资本市场的大门;那么,背后股权的进退与架构的调整,就是它在正式亮相前的一番打理。毕竟在资本世界里,干净利落的股东名单和清晰的治理框架,往往比再花哨的营销故事更有说服力。
2.
/ 股东大“换血”,
资本退潮后的家族集权/
在冲刺A股的时候,老乡鸡全称是“安徽老乡鸡餐饮股份有限公司”;等转战港股时,又摇身一变成了“LXJ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名字听起来更国际化了,但实际经营主体并未变化。换句话说,舞台换了,演员还是原来的班底。
有意思的是,创始人束从轩,这位撑起老乡鸡江山的灵魂人物,自己居然0持股。A股版本的招股书披露,真正的股权都在他儿子束小龙、儿媳董雪和女儿束文手里,三人合计持股高达91.32%,老乡鸡俨然成了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
可别以为束从轩0持股就没话语权。
恰恰相反,根据家族签署的《共同控制协议》,一旦董事会、股东大会有分歧,最后拍板的还是束从轩。别人有股份,他有“尚方宝剑”,一句话定乾坤。也正因为这种安排,引来监管层的好奇和质疑。IPO反馈意见里,证监会就要求老乡鸡解释:
为什么创始人不持股?是不是有什么规避的考虑?
除了股权结构的问题,束从轩的“旧账”也被翻了出来。早年间的行贿传闻,被证监会直截了当地写进反馈意见:是否构成重大违法?是否会影响企业资质?甚至连老乡鸡申请国家级龙头企业的过程,也被要求说明是否符合条件。监管的问询像连环炮,老乡鸡必须在30天内逐条回应,否则就会面临审查终止。最终虽然审查没被终止,说明老乡鸡还是提交了回应,但文件内容一直没对外披露。
时间来到2023年,老乡鸡迎来二代接班。2023年11月,束小龙正式接棒董事长,束从轩全面退居幕后。紧接着,12月,创始人家族的《共同控制协议》也随之终止,权力正式从父辈转交到子辈。
束小龙是1988年生的“创二代”,早在2012年就加入老乡鸡,算是家族企业里很“接地气”的继承人。别看他是“富二代”,上来可没直接坐高管椅子,而是从最基层干起——养殖场饲养员、门店服务员、店长、区域经理……一步步熬过来,2015年才接替父亲当上总经理。此后,父亲束从轩负责定战略,儿子束小龙负责抓执行,一唱一和。
▲束从轩(左)&束小龙父子 来源:网络束从轩还曾在公开场合夸过儿子:“能吃苦,也很勤奋,我相信他。”事实上,老乡鸡的第四代、第五代门店,就是束小龙亲手操刀设计的。束从轩感慨:“我一辈子也设计不出这么漂亮的店。”在父亲眼里,儿子已经不仅是接班人,更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推手。
同时,股东席位也在上演“权力的游戏”。2024年初,老乡鸡选择回购麦星投资和广发干和的全部股权,出价分别为9824.46万元和5521.04万元,两家早期机构股东体面退出。要知道,他们在2021年12月进场时,分别出资8900万元和5000万元,买下老乡鸡不到1%的股份,当时公司估值约为180亿元。可短短两三年间,老乡鸡的估值大幅缩水至85亿元,跌幅达52.78%,已然腰斩。
其实,两家机构的退场并不意外。2021年正是餐饮投资最火的时候,老乡鸡打着“安徽肯德基”的名号风头正劲。可转眼间,行业环境骤变:社保问题曝光(当时媒体爆料老乡鸡2019-2021年累计有1.6万名员工未缴纳社保,后来老乡鸡澄清有重复计算问题),束从轩对着镜头鞠躬道歉;上海门店因使用过期鸡油被罚8万元,食品安全又添黑点。最致命的是,业绩增速没跟上估值的节奏。投资机构自然选择“落袋为安”,拿钱走人。
外资退场后,老乡鸡的股权更集中在家族手里。据最新的港股招股书显示,束小龙、妹妹束文和妻子董雪通过三家全资公司,合计掌握了92.02%的投票权。剩下的股权,4.98%在Harvest Capital(加华资本)手里,3%分给了员工持股平台。说白了,整个老乡鸡的核心岗位大多由自家人把持。
▲老乡鸡老股权结构(上)与新股权结构(下)对比 来源:老乡鸡港股招股说明书
值得注意的是,股东名单上仅有的外部机构—宋向前的加华资本,投资的另一家安徽餐饮公司小菜园,已经登陆港交所上市,IPO发行价8.5港元/股,历史最高股价13.02港元。这家以投餐饮见长的机构,当年押注老乡鸡看中的是全产业链布局,可如今看着身边的同行陆续离场,怕是也得捏把汗。毕竟在资本市场眼里,90% 以上的家族持股意味着什么,不用多说。
3.
/ 业绩亮眼难掩隐忧:
家族治理的天花板在哪?/
如果单看财务报表,老乡鸡确实有底气冲击资本市场。截至2025年4月30日,老乡鸡在中国58个城市有1564家门店,包括911家直营店和653家加盟店,覆盖9个省份。
▲老乡鸡财务数据 来源:港股招股说明书
业绩方面,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及2025年度截至4月30日止四个月,老乡鸡逐年递增,实现收入分别约为45.28亿元、56.51亿元、62.88亿元、21.20亿元;年内利润分别约为2.52亿元、3.75亿元、4.09亿元,根据招股说明书,灼识咨询的资料,2024 年,以交易总额计,老乡鸡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中式快餐品牌,市场份额为2.2%,约为第二大市场参与者的2.5倍。
▲老乡鸡财务数据 来源:港股招股说明书
撑起这些数字的,是老乡鸡多年来啃下的“标准化硬骨头”。作为国内唯一做全产业链的中式快餐,它拥有 3 个养鸡场、2 个中央厨房和8个配送中心,连炒青菜都拆解成了量化步骤,门店里摆着烹饪机器人和自动蒸柜。
▲老乡鸡菜品分类 来源:百度
可光鲜数据下暗藏隐忧。最突出的是毛利率——2025年才 24.2%,连乡村基一半都不到,更没法和小菜园70% 的毛利率比。原因很简单,全产业链重资产模式太烧钱,赚的钱大半都砸在了供应链里。
加盟模式的问题更明显。加盟店数量虽大涨,但收入贡献还不到两成。更尴尬的是加盟店毛利率一路下滑,从 2022 年的28.9%跌到 2024 年的 20.1%,2025年虽然有所回升,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加盟管理体系依然没理顺。
▲老乡鸡财务数据 来源:港股招股说明书
翻座率更直观地说明问题:安徽直营店能到 5.7,省外加盟店才 3,这意味着外地加盟店的生意差了近一半。
▲老乡鸡财务数据 来源:港股招股说明书
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都指向了家族治理的“天花板”。比如加盟体系混乱,是不是因为家族亲信管加盟,专业度跟不上?毛利率常年偏低,会不会是关联交易抬高了成本?这些疑问,光靠漂亮的财务报表回答不了。资本市场见过太多家族企业的兴衰:
靠凝聚力能快速发展,但一旦规模扩大,治理不规范的问题就会暴露,轻则上市受阻,重则拖垮公司。
老乡鸡自己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些隐忧。最新更新的招股书里,它特意强调自己是“首家定期公布自查自纠报告的中式快餐企业”,还把数字化升级列入募资用途。不过,资本市场要看的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治理结构——比如设立独立监事、引入外部独立董事、建立关联交易防火墙,而这些老乡鸡目前还未完全落实。
现在的老乡鸡,正站在家族企业向公众公司转型的十字路口。过了港股这关,它有机会摆脱“安徽地方餐企”的标签,成为真正的全国品牌;可若治理门槛过不去,即便上市,也可能重蹈很多家族企业“上市即巅峰”的覆辙。
这场拉锯战的结局还未写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老乡鸡的故事提醒整个中式快餐行业——靠家族凝聚力可以打下江山,但守江山必须靠规范的治理和开放的心态。
资本市场从不相信“老乡情谊”,只认规矩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