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份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同时,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市场供强需弱,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其中,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堵点,表现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不足,消费需求不振,有效投资增长偏弱。
为破解有效需求不足难题,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不少政策举措,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有效需求迟迟不达预期。究其原因,消费作为经济中的慢变量,需要在社会分配、供给适配、民生保障、发展预期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而持续地释放动力,不会一蹴而就。
生产和消费同处经济循环之中,抓消费完全可以借鉴抓生产的思路和经验。在抓生产方面,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全球第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策和资源围绕生产投资布局,实现了经济增长、税收增加和民生改善。
像抓生产一样抓消费,要探索以系统性举措释放市场潜力。
积极营造促消费的良好环境。为了招商引资,各地不断优化软硬环境,从“三通一平”到“九通一平”,从“门难进、脸难看”到“高效办成一件事”,环境越来越好、服务越来越优,有力拉动了生产。各地区各部门抓消费,也要不断完善城乡消费设施、消费政策环境、市场监管环境以及消费权益保障环境,让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居民愿意消费。
依靠改革打通制约消费的卡点堵点。比如,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再比如,推进税制改革,提高地方抓消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我国增值税分配仍以生产地原则为基础,在该原则下,商品或劳务在哪里生产或提供,增值税就归属于该生产地或提供地。因此,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支持企业生产投资,存在“重生产、轻消费”的现象。要加快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统筹考虑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税收征管能力等因素,分品目、分步骤稳妥实施,拓展地方收入来源,引导地方主动优化消费环境、发力提振消费。
像抓生产一样抓消费,不是否定生产投资的重要性,而是要更好地处理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主要靠内需拉动,且内需更加依靠扩大消费的阶段。扩大内需已是战略之举,提振消费则是重中之重。抓消费,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是实现经济内外平衡、供需均衡的关键所在。
过去抓生产是为了发展,现在抓消费是为了更好发展。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快转变观念思路,积极投入人财物,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为促消费搭台子、出点子、找路子、开方子,不断提升消费热度、广度和深度。消费活络起来,才能带动企业营收增加、投资扩大和居民就业增加,形成供求之间的良性循环。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金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