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凭借核酸检测业务在2022年创下56亿元营收、17亿元净利润的凯普生物,如今正经历“后疫情时代”的严峻考验。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23%,净亏损扩大至8959万元,连续两年陷入亏损泥潭。从“核酸先锋”到转型阵痛,凯普生物面临的不仅是业绩滑坡,更是战略路径、资金链与创新能力的多重挑战。
疫情红利消退,减员降薪难挽业绩颓势
2020-2022年,凯普生物凭借新冠检测业务实现业绩爆发式增长,高管薪酬与员工人均收入也水涨船高。然而随着疫情检测需求骤减,公司2024年全年净亏损达6.5亿元。为应对压力,凯普生物通过减员降薪控制成本,员工总数从2022年的3339人降至2024年的2205人,人均薪酬从26.65万元降至15万元。尽管如此,2025年上半年亏损仍同比扩大16%,说明单纯的成本收缩已难以扭转基本面下行。
HPV业务遭遇集采压价,量增利减困境凸显
作为国内HPV检测领域的先行者,凯普生物早在2006年就拿下首张HPV检测新药证书,HPV试剂曾占公司营收八成以上。然而,随着安徽牵头25省联盟集采落地,公司虽以337万人份中标量位居市场份额第一,但产品出厂价大幅下降,“以量换价”未能带来收入增长。叠加增值税率从3%调升至13%的政策影响,2025年上半年分子诊断业务收入同比下滑28%。核心产品盈利能力的削弱,暴露出公司在价格竞争下的被动局面。
办医院、建园区:重资产投入拖累现金流
为寻找新增长点,凯普生物积极拓展医学检验服务与医疗大健康业务。公司布局31家医学实验室,并投资15.12亿元建设凯普医学科学园,同时计划打造广东康和医院。然而,这些重资产项目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科学园建设进度仅16.35%,后续资金缺口近4亿元;潮州凯普康和医院试运营后仍处亏损状态,而医院行业普遍需5-10年才能实现资金回笼。在主营业务收缩的背景下,高额资本开支进一步加剧现金流压力。
应收账款高企,资金链隐忧浮现
截至2025年6月末,凯普生物应收账款余额高达19.3亿元,虽已计提坏账准备9.9亿元,账面价值仍达9.4亿元。这些账款主要源于疫情期间各地卫健委的检测服务委托,回收周期长、不确定性高,严重占用运营资金。为支撑科学园建设,公司已申请9亿元银团贷款,但面对科学园与医院双线投入,资金链仍显紧绷。若应收账款回收不及预期,公司或将面临再融资压力。
结语
从核酸检测的高光到HPV集采的冲击,再到重资产转型的艰难,凯普生物的困境折射出体外诊断行业在政策、市场与创新三角关系中的普遍挑战。能否盘活应收账款、控制投资节奏、突破技术瓶颈,将决定这家“隐形冠军”能否真正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转型。
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