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招商洞察)
一通电话就能查清楚的漏洞,却最终演变成一场全国关注的负面典型。
2025年1月5号,新年刚过,湖北随州市政府的会议室里气氛紧张。
西安航投未来的董事长杨震虎口气铿锵:“我们母公司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为央企背景!这个项目是国内首个以固体火箭动力系统为核心的弹箭星器全产业链研发生产基地,目标是形成千亿级规模的空天产业集群,落户随州必然是双赢!”
在场的干部互相对视,眼神里闪过惊喜。
谁都能感受到空气里弥漫的野心——158亿元的投资,建成后预期年营收超过300亿元,占地2500亩,足以在随州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没人想到,这个“奇迹”,最终会变成一场闹剧。
1月28号,在随州市委主官的亲自见证下,158亿元的投资协议正式签约。
“从见面到签约,仅用28天,随州速度!”主持人高声宣布,掌声雷动。
镜头里大家笑容满面,签字笔在纸面“刷”地一划,仿佛随州的未来也跟着亮了起来。
随州市政府当场承诺,“当好保姆、保镖、保安”,将项目打造为区域发展新引擎。
2月6号,高新区的办公室里,几张崭新的红头文件摆在桌上。
中嘉空天科技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指挥部挂牌成立,并下设综合服务、要素保障、环境协调、征地拆迁四个专班,分工明确。
负责人道:“4月份要开工!这是硬任务!”现场一片热烈,每个人都已经在脑海里描绘出厂房拔地而起、机器轰鸣的景象。项目建设在大家眼中已是胸有成竹。
然而,三个月后的夏日,千里之外的江西上饶,一场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在厚厚的工商档案里抬起头,皱着眉:“这个所谓‘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怎么查不到?它报的材料,有问题。”
经过初步核查,立案调查的决定迅速下达,同时冻结了相关企业的变更登记。
7月30号,上饶市监局的公告贴在官网,字句冷冰冰:拟撤销登记。“国务院国资委经济发展中心”,这个听起来权威又光鲜的名字,原形开始暴露。
随州方面却是另一种景象,2025年8月5日,项目建设的招标仍在推进。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中标10.2亿元一期一标段总承包工程。招标公告上,一期二标段、三标段也陆续发布。
现实往往就是这么魔幻,随州的干部们还尚未察觉,危机已经悄悄逼近,却还未敲响警钟。
2025年8月21日,晚上6点,《界面新闻》首发报道,标题醒目——“一国字头“经济发展中心”涉嫌假冒被立案调查,旗下公司刚与湖北随州签百亿项目”。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迅速在网络和各大媒体间扩散。
高新区办公楼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微信消息不断弹出。
一名干部捏着手机,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真的假的?怎么可能……我们还在推进招标,材料、合同都已经发出去了。”另一名干部低声说:“上面也在看新闻,我们得立刻核实。”
市委、市政府迅速反应。不到两小时,主要负责人召集紧急会议,市委办公室会议室里,红旗映照在墙面,桌上的文件散乱堆放,空气里弥漫着紧张和压抑的气息。
会议上,工作人员轮番汇报最新情况:项目用地、招标进度、资金流转情况……每一条信息都像一颗重磅炸弹砸在干部心头。有人拍桌,声音略微颤抖:“这事情如果处理不当,责任我们承担不起!”
另一名副市长眉头紧锁,手指不停敲击会议桌:“立即暂停招标,冻结资金,所有合同暂缓执行!”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空气凝固,大家都清楚,这不仅是一次项目的突发危机,更是对整个招商体系的一次重大考验。干部们迅速分工,明确责任:有人负责核查企业资质,有人联系上级部门,有人整理项目资料。
窗外夜色已深,办公楼灯光依旧明亮。电话、电脑屏幕的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
随州方面终于意识到,曾经热烈推进的“158亿项目”,如今已成为一颗巨雷,爆在了自己手上。
原来,这家“央企背景”的公司,是一个层层包装的假国企。
据界面新闻,西安航投未来能源公司背后指向的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而该机构已被市场监管部门标注为“涉嫌假冒,已立案调查”。
工商信息显示,西安航投未来能源产业链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法定控制人为杨震虎,企业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股权穿透后,该公司由国业创隆(江西)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业创隆”)旗下的华城信隆(广东)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城信隆”)100%持股,而国业创隆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全资持有。
国业创隆成立于2023年,法定代表人为徐庆辉,企业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直接控制企业29家,涉及湖北、广东、重庆等地。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对外投资超过10家企业,间接投资公司数百家,认缴出资总额上亿元,投资范围涉及租赁、商务服务、交通运输等业务。
据澎湃新闻报道,国业创隆登记机关江西上饶市市场监管局表示,几个月前曾接到关于国业创隆的举报,核实为虚假后,已发布撤销虚假登记的公告,正处于听证公告程序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城信隆入股之前,西安航投未来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西安航投未来公司”)曾作为企业股东,自2023年11月27日起持有西安航投产业链公司股份,并于2025年4月10日退出其持有的51%股份。
西安航投未来公司由西安航投未来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个人股东乔团英分别持股51%和49%,而西安航投未来集团公司则归西安市国资委控股。按官方界定,西安航投未来集团公司属于国有企业。该集团此前曾与西安航投产业链公司及西安航投未来公司开展合作,但在发现对方存在不当行为后,集团决定终止合作。
目前,西安航投产业链公司已从西安航投未来公司“剥离”,但西安航投未来公司不配合完成工商登记变更,仍宣称与集团有关联。西安航投未来集团公司已准备提起诉讼。据集团内部知情人士透露:“杨震虎和乔团英都不属于集团公司,我们此前也未见过他们。合作期间,对方都是通过委托人签署协议,但这些委托人目前也无法联系。”
西安航投产业链公司剥离西安航投未来公司后,意味着其失去了原本的国企背景。随后,2025年6月27日,华城信隆正式入股该公司。
总结一句话就是:这家企业的股权结构、财务报表、战略协议,几乎全是虚假材料,目的只有一个:借助“央企光环”快速获取地方政府的信任与招商审批。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假央企凭什么随随便便就能注册,还能把地方政府骗的团团转?
这就要追溯到在市场主体登记制度改革后,我国企业注册实现了“先照后证”“宽进严管”。只要企业名称没有被占用、提交的材料符合基本要求,工商登记机关就会核发营业执照。
但是企业名称中的“央企色彩”并不会被严格甄别,例如“××发展中心”“××投资集团”“国业”“中××”“航投”等,这些字眼容易让外界误以为有国资背景,但登记机关不必逐一向国务院国资委、地方国资委去验证。
真央企的主管单位通常叫国务院国资委,而涉案机构用了 “国务院国资委经济发展中心” 这样的名字,只有一个词之差,普通人和地方政府官员很难一眼识别。
注册机关只看“有没有同名机构”,不会去核查“这个机构是不是国务院下设的真实单位”。
市场监管部门管的是形式合法性(材料齐全、流程合规),并不做背景真实性审查。
这也是为什么“国务院国资委经济发展中心”直到媒体曝光后,才被标注为“涉嫌假冒”并立案调查。
也就是说,目前监管的逻辑是:先注册 → 如果有人举报或媒体曝光 → 再立案调查 → 再撤销登记。
地方政府招商时,看见央企或“中央直属背景”的头衔,往往会优先信任,缺少“背调”环节。
造假企业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地方渴望大项目、快签约,而央企招牌能迅速打开政府大门。
一旦签约,哪怕只是“意向协议”,在宣传层面也能“镀金”,对企业后续包装和融资都有价值。
事后看,这起骗局的漏洞其实非常明显,只要一个电话去核实央企背景,就可能完全避免这场闹剧的发生。界面新闻最先曝光的记者正是通过一通电话揭开真相,可见事件本可早早止损。
然而,地方政府在追求招商“速度”和大项目光环时,忽略了尽职调查与背景核查,最终让一个容易防范的骗局演变成全国关注的事件。这件事对地方招商部门来说, 既是警示,也是深刻反思机会:在招商引资中,速度不能替代严谨,信任必须建立在核实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