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AI PCB有望持续拉动PCB设备的更新和升级需求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下载

  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许光坦

  PCB行业呈现重回上行期、产品高端化、东南亚建厂等特点,产量的增加及工艺的变化有望持续拉动PCB设备的更新和升级需求。钻孔、曝光、电镀、检测为PCB生产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了电路板的互联密度、信号完整性和生产良率。AI驱动行业向更高层数、更精细布线和更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对加工工艺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环节均有显著变化。

  事件一:8月22日,景旺电子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人民币50亿元对景旺电子珠海金湾基地进行扩产投资。扩产投资项目主要用于现有工厂的技术改造升级及产能提升、新工厂的建设,提升高阶HDI、HLC、SLP的产能和技术能力,满足AI算力、高速网络通讯、汽车智驾、AI端侧应用等领域客户的需求。

  事件二:8月19日,鹏鼎控股公告称,公司在当日召开的董事会上,审议通过了在淮安园区投资合计80亿元建设淮安产业园,并同步投资建设SLP、高阶HDI及HLC等产品产能,扩充软板产能,为AI应用市场提供全方位PCB解决方案。

  PCB行业呈现重回上行期、高端化、东南亚建厂等特点,有望为设备带来旺盛需求

  全球PCB行业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2024年,受益于AI推动的交换机、服务器等算力基建爆发式增长,智能手机、PC的新一轮AI创新周期,以及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落地带来的量价齐升,HDI、层数较高的多层板等高端品需求快速增长,PCB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根据Prismark数据,2024年全球PCB产值恢复增长,产值达到735.65亿美元,同比增长5.8%。

  AI服务器推动PCB产品高端化。根据Prismark数据,2024年,在AI服务器和高速网络的强劲驱动下,18层板及以上高多层板、HDI板产值分别同比增长40.3%和18.8%,领跑其他PCB细分产品。未来五年,在高速网络、人工智能、服务器/数据储存、汽车电子(EV和ADAS)、卫星通讯等下游行业需求增长驱动下,高多层板、HDI板、封装基板需求将持续增长,其中18层及以上PCB板、HDI板、封装基板领域表现将领先于行业整体,预期2029年市场规模分别为50.20亿美元、170.37亿美元、179.85亿美元,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7%、6.4%、7.4%。

  东南亚建厂成PCB行业新趋势。随着“中国+N”模式的持续发展,以越南、泰国、印尼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成为本轮产业转移的最主要受益者,国内外PCB厂商普遍加大对东南亚的投资、产能扩张力度。根据Prismark报告,预计到2025年,2022年全球排名前100 位的PCB 供应商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厂商可能在越南或泰国设有生产基地。

  PCB设备新增及升级需求旺盛,钻孔、曝光、电镀、检测等环节均有显著变化

  钻孔、曝光、电镀、检测为PCB设备核心环节。PCB设备中,钻孔、镭钻、内层图形、外层图形、电镀、检测设备的价值量占比分别为15%、5%、6%、19%、19%、5%,为价值量及壁垒俱高的环节,直接决定了电路板的互联密度、信号完整性和生产良率。

  AI驱动下对PCB的加工工艺带来更高要求。AI驱动行业向更高层数、更精细布线和更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对加工工艺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钻孔环节,电路板不仅需要处理传统通孔,还要集成盲孔、埋孔、背钻孔以及高密度层间互连孔等多种导通结构,以满足高速信号传输和紧凑布局的需求;在曝光环节,中高端PCB产品曝光精度要求明显提升;在电镀环节,更微小、密度更高的孔,对电镀的均匀性等带来挑战。新工艺有望持续拉动PCB设备的更新和升级需求。

  (1)市场竞争风险:PCB设备行业内企业众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日益呈现“大型化、集中化”的趋势。快速发展的下游行业和稳定合作的优质客户是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果宏观经济波动等因素导致下游需求减少,或 AI 等行业技术路线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且公司未能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

  (2)产品质量控制风险:PCB设备覆盖多个关键工序,且产品种类和型号众多,质量控制难度较大。随着业务持续拓展、产品结构不断丰富,以及下游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日益提高,质量控制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3)PCB产业转移风险:如果出现终端客户限定PCB企业采购专用加工设备的品牌或原产地,或者东南亚国家PCB产业工人不习惯使用国内设备的情况,可能造成部分公司无法把握产业转移带来的新增设备机会,导致相关设备市场占有率的下降。

  许光坦:中信建投机械首席分析师,上海交通大学硕士,2021.4-2023.5曾就职于东北证券研究所,2023年5月加入中信建投证券,覆盖工控、传感器、注塑机、机床刀具、锂电设备方向。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重要提示:

  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微信号:中信建投证券研究)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