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科技2025年半年度净利润约15.68亿元 同比增7.38%

小小MT4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C 栏目:MT4下载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近日,中天科技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营业收入约236亿元,同比增加10.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5.68亿元,同比增加7.38%;基本每股收益0.462元,同比增加7.44%。

超高压“双五百”海缆重大业绩突破,深海 EPC

公司顺应“清洁低碳”新经济秩序,深度融入全球能源转型浪潮,海洋经济向“深海深地”延伸,“特高压+智能配电”驱动电网产业升级,着眼材料技术创新、智能微网生态构建、系统集成能力升级、绿色产业链协同,为客户提供更完整的能源互联服务方案。截至2025 年7 月31日,公司能源网络领域在手订单约 306 亿元,其中海洋系列约 133 亿元,电网建设约155 亿元。

海洋产业以科技创新巩固国内领军地位,加速深化全球布局。整合光电传输、智能连接、深海观测及海工工程全产业链能力,构建覆盖能源互联、深海开发、海洋探测与感知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体系,为海洋强国建设与全球低碳发展提供核心装备与方案支撑。2025 年上半年,海上风电加快建设,多个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带动海洋板块实现营业收入 28.96 亿元,同比增长37.19%。

基于超高压交流、直流海缆深厚的技术积淀与重大工程经验,中标多个典型项目。今年以来公司连续中标南方电网阳江三山岛±500kV 直流海缆、中广核阳江帆石二500kV 交流海缆、深能汕尾红海湾六 500kV 交流海缆三大标志性项目,为三峡大丰、国信大丰、华润苍南等重大项目提供产品服务,实现了国产高端海缆应用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其中中广核阳江帆石二、南方电网阳江三山岛项目的成功中标,标志着公司实现超高压交、直流海缆“双500”工程应用突破,积累阳江复杂海洋环境下的工程经验,深化与当地电网企业及开发商的战略合作,为持续获取广东区域海上风电订单奠定基础。随着深远海风电开发与跨国电网互联需求增长,技术储备与市场先发优势将持续转化为竞争力,既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装备支撑,更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天智慧”。

得益于销售渠道与团队能力的持续强化,海外市场的覆盖广度与服务深度同步扩展。报告期内,公司成功中标和交付了多个国际海缆项目,包括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阿联酋等油气项目,东南亚地区的越南 110kV 交流海缆项目和南美洲地区的巴西138kV 交流海缆项目。越南项目是当地首条中国供应的高压海底电缆,解决了岛屿供电难题,并为持续深耕该区域市场奠定基础;欧洲德国等多个项目支撑清洁能源接入与城市升级。公司始终以客户信任为动力,凭借卓越的执行力和高品质的服务,助力全球海洋经济发展,切实履行行业领军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公司自 1999 年进军海洋光电传输领域以来,秉承“海缆向系统发展”战略进行产业拓展,建立光电传输、光电连接以及观测传感为一体的深海科技解决方案体系,致力于深海能源与信息传输系统方案创新。报告期内,针对±525kV 电压等级直流海缆完成了大截面不等径过渡技术的研究,相关产品通过了型式试验;“额定电压 330kV 三芯交联聚乙烯绝缘光纤复合交流海底电缆”入选 2025 年江苏省“三首两新”拟认定技术产品名单;“智能高效收排线系统研发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水下湿式插拔光、电接头及飞线通过DNV 认证;荣获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江苏省机械行业创新型先进企业。

聚焦全球能源网络建设,助力电网可持续发展

公司深耕特高压技术突破与复杂场景应用研发,积极融合大数据分析、大模型等前沿技术,依托产品创新和数智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立足本土市场,持续深化与核心客户的战略合作,突破传统业务边界,开拓新的业绩增长点。受益于电网建设需求增加,2025 年上半年实现电网业务收入 99.75 亿元,同比增长 11.97%。

加快输电线路产品、电缆及附件、铜产品、变压器开关柜四类产品的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公司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生命周期政策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围绕“补基础、补短板”、常规向特种差异化发展、高压向超高压发展等维度加强研发与转化。报告期内,持续发挥特种导线领军企业作用,深化“材料创新+结构优化”,助力陕皖、川渝等特高压线路的“低碳化、高可靠”的建设需求,作为特高压节能和特种导线核心供应商,中标份额占比超 20%;与战略客户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共同开发出国产化环保型聚丙烯绝缘高压直流电缆;开展国产绝缘料试料,实现关键材料技术突破;开展基于 AI 检测技术的绕线标准化动作识别模型,实现变压器标准化绕线工艺、缺陷检测“零漏检”,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生产线”,支撑绿色低碳、高可靠、远距输电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响应配网在线监控和数字化发展的需求,电缆、开关柜、变压器产品向智能化升级。公司研发光纤复合中压电缆和 RFID 电子标签电缆,支撑配网全生命监管体系建立;布局12kV 和35kV开关设备数字化应用研究,加快环保气体开关设备工程实践;加快变压器产品向智能化转型升级,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特种产品需求。

深化多能互补微网集成,助推全球零碳转型

能源业务坚持多元化技术发展路径,深入践行科技创新引领思维,通过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协同发展,实现了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向智慧能源系统服务商转型;契合规模化应用推动新能源平价化进程,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创造新的增长曲线,2025 年上半年新能源业务实现收入 26.30 亿元,同比增长 13.69%。

顺应“反内卷”,光伏组件业务坚持轻资产技术路线,无前期“过剩产能”包袱。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了 N 型高效组件全尺寸量产覆盖,并差异化推出首款海上光伏专用组件,进一步强化海工领域的技术覆盖优势。公司投入新一代钙钛矿光伏电池技术研发,通过与头部科研团队合作,已建成 300mm*300mm 钙钛矿电池中试实验平台,单电池效率稳定突破23%,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后续将聚焦稳定性改善,开展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量产版型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公司通过差异化技术创新路径,致力于在本轮行业产能出清过程中“轻装上阵”,以技术引领打破低价内卷的恶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储能板块持续强化研发投入,以横向核心技术布局巩固系统集成全栈能力,并积极向前沿技术领域延伸。报告期内,液冷储能系统搭载自主研发的交直流一体化液冷储能变流器(PCS)迭代升级,系统能量密度提升 50%,综合转换效率达 98%以上,嵌入式电池管理器(EMS)系统支持毫秒级(<20ms)模式响应,彰显系统集成领先实力。战略性布局新型储能产品,已构建半固态-准固态-全固态电池的阶梯式技术布局,完成 200Ah/232Ah 半固态电池研发且已具备量产条件,循环寿命预计突破 5000 周,安全性能优异。公司依托专项博士后团队,逐步完善全固态电池研发与验证平台,成功开发固态电池用铜铝复合集流体、镀镍铜箔集流体,能够有效降低界面阻抗、抑制锂枝晶生长,提高倍率和循环性能,显著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浸没式冷却储能系统于报告期内完成小样试制,冷却散热性能较传统冷板式提升 10 倍以上,并且基于其高安全性优势,公司正积极布局 AI+算力中心储能电源产品。

持续巩固高温超导技术领先优势,推动核聚变布局研究。公司相继完成世界首台挂网运行的160kV 电阻型超导直流限流器、全球首个超大型城市高负荷密度区域应用的首条10kV/2.5kA三相同轴高温超导电缆项目,并进一步在报告期内攻克全球容量最大的超导磁储能装置的关键部件—超导储能磁体。该工程建成后最大输出功率不低于 5MW,储能量不低于10MJ,比传统的化学储能快 10 倍以上。该高温超导储能磁体技术在赋能超导储能的同时,还与聚变研究形成协同效应,成功推动公司在聚变技术领域的战略布局突破。

氢能板块在制氢产品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公司已构建起涵盖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35/70Mpa 加氢设备、自动化加氢机器人在内的多元化产品体系。该产品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在氢能基础设施关键环节具备了全面的技术能力和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成功自主研发高性能千方级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通过流场精准仿真、刚柔复合优化、功能结构集约等创新设计,显著提升性能与可靠性,使得制氢系统在能耗、电解效率等关键性能指标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为大规模、低成本制氢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公司依托新能源设计院、储能研究所、氢能研发中心科研能力,已经具备为客户提供从光伏电站、储能电站、新能源制氢到合成氨的全流程全链路的 EPCO 解决方案。

持续推进智能微网生态构建。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园区绿电需求联合地区电网,建设省内第一批园区微电网示范项目,采用全链路中天“造”技术,以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管理调度园区光伏、储能充电桩以及可调负荷等多种能源,优化运行策略,迭代园区级虚拟电网管控技术,全面升级智能微网多能互补系统化解决方案的集成能力,为国家能源改革战略铺垫技术能力。

致力于输出新能源关键技术融合创新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成功交付盐城大丰港光氢储综合能源项目,打造江苏省首个“源-储-荷”协同的离网型零碳制加氢一体示范工程。项目通过碱性电解槽与波动性光伏深度适配,制氢效率达行业领先水平;构建光伏、储能、制氢离网微电网系统,实现全流程零碳化;深度集成制、储、加技术,形成可复制的离网制氢、加氢解决方案。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长三角氢能走廊的关键节点,为工业领域深度脱碳提供创新示范。

加速海外新能源项目落地,实现业务新突破。报告期内,公司依托集团海外电力总包能力和国内大规模网侧储能建设经验,成功签约柬埔寨国家电网一期 100MW/200MWh 储能电站建设、保加利亚 261 户外储能柜、越南 48V100Ah 锂离子电池组等业务,顺利交付尼泊尔光储一体化、德国电信 24MWh、埃塞俄比亚分布式微电网等项目,总计规模逾 600MW;解锁氢能业务的全球化进程,中标英国光伏制氢项目,携手克兰菲尔德大学完成设备交付,建立三方合作网络,推动氢能技术全球化。公司海外新能源的拓展将进一步深化“技术输出+本地化协同”模式,筑牢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坚持技术创新与质量为本,数字化贯穿全链条,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核心竞争力。工程设计环节依托 AI 与 BIM 技术实现电站智能布局优化,以度电成本最低为目标,整合高效组件;施工环节推行模块化预制与数字化项目管理,通过标准化作业流程强化跨部门协同效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运维阶段部署 AI 预测性维护系统,建立设备故障精准诊断模型,结合电站出力特性制定“一站一策”交易策略,以多品种电力交易组合实现收益最大化。通过智能化交易系统升级与专业化交易团队建设,公司构建适应企业战略需求的高效交易体系,创新拓展绿电交易等增值服务场景,最终形成“智能设计-精益施工-智慧运维-精准交易”的价值创造闭环,驱动电站全生命周期效益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