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OLEDindustry)
韩国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可替代现有使用固定式设备的视网膜诊断方式、搭载超薄膜OLED的无线诊断技术。该技术有望应用于近视治疗、眼部生物信号分析、增强现实(AR)视觉传递、光基神经刺激等领域。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院长李光炯)8月12 日表示,刘承协(音译)电子电气工程系教授团队与首尔大学盆唐医院禹世俊(音译)教授、浦项科技大学韩世光(音译)教授、PHI Biomed、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ETRI)联合研发出了这项技术。
这项技术无需安装大型特殊光源,只需佩戴镜片即可进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视网膜电图广泛应用于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诊断、视网膜功能是否下降等检查,以往需使用固定式设备,患者需在黑暗房间内睁眼保持静止状态接受检查,存在较大空间限制,且需要患者配合,还会带来疲劳问题。
研究团队将超薄膜(约 12.5 微米)柔性 OLED 集成到视网膜电图用隐形眼镜电极中,并搭载无线电力接收天线和控制芯片,完成了独立驱动系统。
电力传输采用适合稳定无线通信的 433 兆赫兹共振频率,还实现了可与智能手机联动的睡眠眼罩式无线控制器,提高了使用可能性。
此外,利用可进行广泛且均匀照射的面光源 OLED,诱导了充分的视网膜反应。以往的智能隐形眼镜型光源大多使用坚硬的无机 LED,因其是点光源,对热聚集问题较为敏感,可使用的光量存在限制。
实际开发的镜片在较低的 126 尼特亮度下也能诱导稳定的视网膜电图信号,获得了与现有商用光源同等水平的诊断信号。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佩戴 OLED 隐形眼镜的兔子眼部表面温度维持在 27 度以下,不会对角膜造成热损伤。
刘承协教授表示:“这是世界上首次将超薄膜 OLED 的柔韧性和扩散光特性应用于隐形眼镜的尝试,将有助于把现有智能隐形眼镜技术扩展为利用光的接眼式光诊断・治疗平台。”
此次研究成果已于 5 月 1 日在线发表在《ACS 纳米》(ACS Nano)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