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简盈财观)
首发/简盈财观
作者/齐思
编辑/FENGLING
- 1 -
景顺长城新董事长叶才到任
8月5日晚间,景顺长城基金官宣新董事长。
“华能系”叶才新任董事长,任职时间从8月4日开始。
叶才,曾在中国华能集团和旗下公司有多年任职经历,很明显又是一位华能系老人。
景顺长城,成立于2003年,是首家中美合资的公募基金公司,景顺资产(美资)与长城证券(华能系)分别持股49%,开滦集团和实德集团各持股1%。
中国华能集团旗下华能资本是长城证券第一大股东,也就是,中国华能是景顺长城中资大股东的大股东。
景顺长城一直采取的是“中方控股+外方管理”的模式,成立二十多年,先后后经历了几位董事长,均来自华能集团。
徐英,景顺长城第一任掌门人,也曾是长城证券的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
2010年初赵如冰继任董事长,他也是华能集团资深干将,也在景顺长城干了六年多。
2016年7月1日,杨光裕接棒赵如冰成为景顺长城董事长,此前,他也是长城证券的副总裁。
2018年,杨光裕退休离任,华能资本董事长丁益成为新一任掌门人。
任职1年零10个月后,丁益因“个人原因”卸任景顺长城董事长。
然后便是,
5月份突然离任董事长李进,曾经作为 “救火队长”紧急接任景顺长城,在董事长位置上干了将近5年,又到了快退休的年龄。
说实话,李进的离任有些“突然”。
第一,距离工作满5年,还差三个多月,所以大家对“任期届满”的理解非常广泛。
第二,景顺长城通告中,对李进的离职很简洁,未提及任何后续安排或致谢内容,引发了不少猜测。
第三,景顺长城新任董事长履职资格手续流程还没走完,就匆忙发布离任公告。
4月29日,华能国际(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还公告同意提名李进为公司第十一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如今,恰好三个月后,新任董事长官宣到任。
- 2 -
十年老将鲍无可离职背后
景顺长城,一直在沿袭“中方控股+外方管理”,双方股东各司其职,都参与公司管理。
公司总经理康乐此前表示:
“在投资管理上,外方股东支持较多,中方则在战略,薪酬,合规上参与把控。平时充分授权管理层经营决策。在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下,保持了股权结构稳定、管理层稳定、沟通机制和发展机制稳定。”
不过,这样的管理架构,势必也会导致公司高层长期博弈。
据《潮峰投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
外方股东景顺集团更看重全球投资框架的本土化落地,而中方股东华能集团则希望强化绝对收益导向,双方在 ESG 投资、量化策略等领域的分歧已持续多年。
5月份,在景顺长城工作了15年的鲍无可官宣离职,也让投资者感到惊讶。
鲍无可,十年基金老将,深度价值派代表,以风格“稳健”著称,曾是基民心目中的「宝藏基金经理」,卸任前还管理160亿规模。
看看鲍无可在景顺长城有规模、有口碑还业绩稳定,景顺长城属于合资基金公司,限薪管的也不那么严…
有媒体信息猜测,
鲍无可的离职不仅是个人职业选择,更反映出景顺长城近年来面临的业绩压力(利润下滑)、投研团队稳定性危机及产品结构失衡等深层问题。
景顺长城,受外资股东的投研风格影响,过去多年一直是以主动权益业务为核心,并培养出刘彦春「顶级网红」基金经理。
随着这两年市场风格的转变,刘彦春一直坚守消费和白酒,导致近年名下管理的基金亏损严重,“躺平”的心态和作为,遭遇了不少基民的质疑和吐槽。
- 3 -
权益大厂的固收业务在崛起
Wind数据显示,景顺长城基金的公募管理规模在今年一季度末突破了6000亿元大关,二季度继续增长至6460.04亿元,全市场162家公募持牌机构中排在第20位。
其中,非货币资产管理规模为4718亿元,全行业排名第12位。
作为权益大厂,景顺长城基金近年来在持续发力固收和指数等业务,其中,固收业务已经扛起了新的增长大旗。
从产品结构上看,债券基金最新规模已经超过2300亿(天天基金网数据),代替权益基金成为规模主力;同时,权益类产品的规模在缩小。
2022年初,景顺长城基金旗下债券型基金的管理规模为1098.2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该类基金的规模增长至2143.76亿元,呈现翻倍式增长。
2022年初,景顺长城基金权益类产品规模大约2500亿元左右,几乎占整体规模一半。截至今年6月末,其规模下降近500亿元,规模占比也下降至三成左右。
不过,指数基金规模在不断增长,目前规模已有950亿元(天天基金网数据),以ETF业务为例,景顺长城的规模也在快速增长中,最新ETF规模达到617亿元。
以2025年二季度为例,景顺长城非货基金整体规模增长323亿元,但是权益规模缩水了120亿。
另外,据长城证券年报公开数据显示,
景顺长城近三年营业收入和利润连续下滑,2024年净利润下滑幅度高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