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战”峰回路转,总统特朗普一方面宣布把针对中国的税率加至145%,同时却暂缓对其他国家征收额外关税90日(期间税率定为10%)。某程度上,这一招颇为狠毒,有可能令中国陷入孤立局面。尤其是特朗普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或会要求其他国家也对中国加徵关税,变相组成“围中联盟”,亦相当于在WTO以外重构经贸体系。面对此一毒计,中国强硬回击之余,更必须“做好自己的事”,包括坚持进一步改革开放,让经贸伙伴对14亿人市场“难舍难离”。
01
做好分内事 须强硬回击
正如本栏周二在〈从《交易的艺术》看关税战前景〉一文指出,特朗普“做刁”有七大心法,包括“大胆想像”、“选项最多化”、“控制自身损失”等。因此,不少市场人士早已估计,他提出的所谓“对等关税”措施虽然震惊全球,但很大程度上属于「开天喊价」,倘若在实施时引起太大负面效果,这位总统便随时可能灵活地作出调整。
果不其然,“对等关税”自4月9日凌晨起生效未够48小时,随着美国股市、债市同步急泻,金融市场爆发恐慌,特朗普便在4月10日中午宣布「补镬」措施。一方面,他表示由于中国多番作出报复,遂把针对中国的总税率由84%进一步提高至145%。同时,特朗普指其他国家未有报复,并积极寻求与美方谈判,故决定暂缓对这些国家征收额外关税90日,期内税率定为“最低消费”的10%。
上述消息公布后,环球金融市场一片欢腾,美国股市、债市应声反弹,道指爆升接近3000点,标普500指数劲飙9.5%,Nasdaq指数更创出史上第二大单日升幅(12.2%)。
然而,有人欢喜有人愁,这边厢全球绝大部分国家“暂免”高额关税,那边厢对中国的税率却加到145%,某程度上似乎令中国陷入孤立局面。换个角度看,面对美国霸道地向全球滥征关税,对中国来说最好的情景,相信是世界各国合力顽抗,以中国为首组成“反美联盟”。但在特朗普周三“变招”之后,最新形势是只得中国被集中火力穷追猛打,其他国家恐怕未必有意欲投入“反美“,或许更倾向于“食花生”作壁上观。更甚者,一些原本被中国视为盟友的“一带一路”国家,现在可能反过来虎视眈眈,拟抢食中国对美出口份额。
更进一步看,特朗普若真的决心围堵中国,他在接下来与世界各国的谈判中,其中一个条件可能是要求该些国家也对中国“出手”(包括加征关税、限制进口等),以之作为“投名状”,亦有助堵塞“洗产地”漏洞(例如中国厂商先把货品运到东南亚国家,绕道销往美国)。此招毒计倘若奏效,不但意味中国构建“反美联盟”美梦落空,更象征美国牵头组成“围中联盟”;这亦相当于在WTO以外,另起炉灶打造一个“去中国化”的经贸体系,加速“脱钩”趋势。
同时值得留意,特朗普今趟集中狙击中国,除了分化离间中国与各国关系,还具有警示效果,可藉此威吓世界各国在接下来谈判时,不要贸然反击,否则随时可能”步中国后尘“。从特朗普角度出发,其潜台词是:“中国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也敢向其征收145%关税,何况其他国家?”
综上所述,不论特朗普早有预谋抑或误打误撞,现在的形势确实对中国甚为不利,既须应付与美国日益白热化的战况,同时似乎难以统一盟友战线,稍一不慎更恐会沦为围攻目标。当然,中国本身亦非没有筹码。首先正所谓“得道多助”,美国挑起的“关税战”违逆世界自由经贸大势,名不正、言不顺;相反中国占有道德高地,大可理直气壮。
02
14亿人消费市场可取代美国
其次,中国其中一个最大优势是坐拥14亿人口,理论上不无条件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消费市场。但大前提是要扩大内需,以及坚持进一步改革开放,包括向世界各国开放市场、确保民企发展空间、改善营商环境,让各国对中国市场“难舍难离”,届时所谓“围中联盟”自然奸计难成。
至于对美关系方面,“贸易战2.0”已经开打,短期内势必波涛汹涌。惟美国财长贝桑在周三仍然乐观地表示,相信中美两国最终可透过高层谈判解决问题。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亦于周二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强调中美经贸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出现分歧和摩擦是正常的,关键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通过对话协商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中长线而言,作为世界两大强国,中美在经贸等问题上“打打谈谈”在所难免;但对全世界来说,中美之间最好是“少打多谈”。
讲到底,面对美国霸道压迫,中国一方面有必要强势回应,斗智斗勇,见招拆招;但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持续加强自身经济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古语云:“德不孤,必有邻。”中国经济及市场若足够强大,再加上合作共赢之道义优势,相信便毋须担心陷入孤立无援局面。
(转自:信报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