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天,美国对华关税,从54%,到104%,今天又加到了125%。特朗普的这一波操作,对我们有多大影响,有可能把制造业带回美国吗?
中国的优势仍然难以撼动
1. 全球性价比领先的劳动力
放眼全球,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虽然早已不是最低的,但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仍然遥遥领先。那些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的国家,要么工人素质较差,要么劳动人口不够。与此同时,中国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这极大提升了基础教育水平和工人整体素质。别小看这一点。现代制造业虽然大量去技能化,但对工人的纪律性要求却空前提高,而中国的教育普及和东亚文化中对秩序与服从的强调,使工人能够迅速适应流水线的节奏,也理解现代工厂的组织文化。
此外,中国拥有完备的技术人才体系,包括数量庞大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这种优势是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技术工人不需要高深的知识,但需要长期实践与大量操作。而这些技术工人,离不开完备的产业集群的培养。此外,中国数十年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制造业输送了大量的工程师人才,这种大规模的人才储备在全球处于领先。正如苹果CEO蒂姆·库克在采访中所说:“在美国,也许你能召开一次工具工程师会议,但我不确定你能填满整个会议室。而在中国,你可以填满多个足球场。”
最后,中国工人灵活高效的工作方式,也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无论是“996”(早9点工,晚9点下班,每周6天)制度,还是随时应对紧急订单的加班,中国工人展现出的工作韧性,都是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实现的。
2. 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链集群
现代制造业的显著特点是高度依赖产业链合作。以一台苹果手机为例,其零部件多达200多种,全球超过200家公司深度参与苹果的生产链条,其中还有更上游的无数企业。如此复杂的合作关系,离不开强大的产业集群支持。中国凭借几十年的发展,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在这些地区,几乎可以在数小时内找到合适的供应商,这是全球任何国家无法相比的。
目前,除了极少数高端零部件外,中国几乎可以完成工业产品的所有生产。而美国,若想重新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体系,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即使一切顺利,一个工厂的建设周期,从规划到投产往往需要几年时间,更不用提招募技术工人和各类上下游配套资源。
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成还与人口规模密切相关。以中国广东省为例,常住人口超过1亿,加上流动人口,实时人口规模可达1.5亿,几乎相当于美国全国总人口的半数。广东省背后,还有广大的内陆省份为其提供廉价劳动力与资源支持。这样的人口基数,构建了中国制造业独特的规模经济与集群效应,而这点是其他国家无法复制的。
3. 稳定的政治环境与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提到中国制造业的优势,稳定的政治环境与领先的基础设施都是关键因素。这两个要素,直接将非洲和印度排除在竞争之外。非洲国家长期面临政治动荡,而印度则因为各邦制度不统一、地方壁垒多、基础设施落后难以形成系统性竞争力。诚然,印度近年来发展迅猛,其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可能有所改善,但真正赶上中国至少还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美国能接住制造业回流吗?
答案是:很难。美国的确有一些优势,例如廉价的能源和土地,以及北美市场的地理便利性。但即便考虑关税政策,美国仍然难以弥补劳动力、技术工人、工程师储备以及产业链集群方面的劣势。
美国南部和中西部的土地虽然便宜,但这些地区缺乏人口密集的大都市,难以形成珠三角和长三角那样的产业集群效应。大量散布在不同地区的工厂不仅难以协作,其高昂的运输成本也会进一步削弱竞争力。
美国能否通过极右路线实现制造业回流?
美国唯一可能实现大规模制造业回流的方式,就是如果特朗普所领导的“MAGA运动” 成功将美国政府改造成一个现代版的极右翼压迫型政治体制。例如,通过打压移民和少数族裔,将劳动力成本进一步压低。
佛州最近通过的一项法案就是这一潜在发展的缩影。这项法案取消了对16岁和17岁青少年的相关劳动限制,这些青少年在上学期间的平日晚上可以工作超过8小时,每周可工作30小时以上,且无强制休息时间。这种法律,乍看之下更像是“不发达国家”的产物,然而它却真实发生在共和党执政的佛州。如果美国按照极右翼的路线继续发展下去,不排除未来会通过进一步压低劳动保护标准来与发展中国家竞争。
然而,如果这一幕真的发生,将是现代文明的一次巨大倒退。而且,目前来看实现的可能性很低。昨天特朗普对全球统一增加关税,引起市场巨大恐慌,美股暴跌,特朗普立马怂了,立即暂缓了出中国外的关税。可见,美国社会的各种力量,都有自己的利益,不可能任由特朗普乱搞。
特朗普的关税对全球影响如何?
如果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面向全球实施,其他国家纷纷采取提高关税的对策,那么全球贸易规则将陷入一种“水涨船高”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商品竞争力虽然会面临一定程度的威胁,但从本质上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关税并非单方面针对中国,而是针对全球各个贸易伙伴。此时,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会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应对贸易环境的变化,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或许受到波及,但依托其供应链完整性和巨大国内市场,其核心竞争力仍然较为稳固。
若美国的关税仅针对中国,那么中国对美的出口确实会受到一定冲击。但实际上,许多出口可以通过转口贸易实现。例如,中方可以将部分低端的组装产业转移至其他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地区。这种方式不仅能规避部分高额关税,还能在客观上促进东南亚国家的承接与发展。虽然这会对中国形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但考虑到中国经济的总体体量,这种冲击不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只是会让低端制造业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更重要的是,这种转移可能在经济层面带动周边国家发展,进而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联系,助力其推进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从地缘战略的角度看,这种变化可能对中国的区域影响力带来积极的助推作用。美国加税等于加了个寂寞,制造业不可能回到美国。增加的只是美国的财政收入,但买单的是美国的老百姓。
另外一种可能性的情景是,关税政策的延续和发展可能导致全球国家在经济上向中美两大阵营站队。一部分国家或对中国的供应链格局产生依赖,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另外一部分国家则可能进一步深度绑定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这种情况下,欧洲选择站队哪边,就成为了关键因素。
目前来看,美国企业面对高关税,更多可能选择涨价,而非回流生产。因为全球供应链的高度依赖性、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及技术整合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回流美国的成本高昂而难以高效执行。以苹果为例,其手机和电脑80%以上都在中国生产。就算钱,劳动力和各种资源都到位,在别的国家从新建立产能也要几年的时间。这几年里,美国老百姓能受得了手机价格上涨一倍吗?疫情期间,美国物价涨了三分之一,就搞的民主党丢掉选举了。以吹嘘结束通胀上位的特朗普,要是再面对物价疯涨,不是啪啪打脸吗?
所以,特朗普的政策,都是自相矛盾,最后注定失败。
***
加作者微信,以防走丢:laowuhongguan
(转自:劳务宏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