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氨撬装装置应用及未来市场路径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下载

   添加文末微信,加绿色燃料群   

2025年3月19日-20日,由势银(TrendBank)与全球财富五百强高科技企业、可持续技术的领军企业霍尼韦尔联合举办的“2025势银绿色液体燃料产业大会暨绿氨、绿醇及绿色航煤市场与技术研讨会”,在宁波湖畔凯悦尚萃酒店隆重举行。

在【绿氨制备与应用专场】上,工大开元环保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 董维佳发表了题为《分布式场景下绿氨撬装装置应用及未来市场路径的精彩演讲。

董维佳表示,2024年中国有130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两者相加占比90%以上。从2024年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中国需要投入资金规模268万亿元,因此碳排放已经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世界各国积极寻找下一代能源技术,绿氨正在成为近期全球关注的焦点。相比于氢,氨在储存和运输方面优势明显,正在从最传统的农业化肥领域应用向新能源领域拓展。国家发改委多次发文,提出逐步引导原高耗能的传统合成氨要优化原料结构和生产技术、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向绿氨发展;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合成氨等行业替代化石能源的示范等。

当前,绿氨生产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示范装置不断涌现,产业规模化正在快速增长。2024年全球合成氨产能达到2.5亿吨/年,全球合成氨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俄罗斯、美国、印度和欧洲地区,其中,中国合成氨产能在6000万吨/年以上。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国绿氨项目共121个,远期规划总产能约2076.49万吨/年2024年已累计有63个绿氨项目有新进展。

在政策方面,2024年7月1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 年)》的通知,要求到2027年,煤电低碳化改造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通过三种方式: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其中绿氨掺烧,要求改造后煤电机组应具备10%以上的绿氨能力。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电力企业每年消耗的煤炭量已超过20亿吨,若其中10%转为掺烧合成绿氨使用,将产生超过2亿吨的煤炭替代需求,按热值换算,这相当于需要3.2亿吨以上的绿氨,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前瞻布局的不论是氨的产能还是储运都有巨大的先发优势。

董维佳提到,通过风光或潮汐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绿电,再经过电解水制取绿氢,将产生的绿氢和空气中的氮气合成绿氨,整个过程完全清洁绿色,无碳排放,同时这种生产方式还解决了弃风弃电的消纳问题。

为此开发了适合分布式场景下风光电转氨的小型化撬装装置,装置可依据生产绿氨产能不同,灵活变化。具体解决方案具备如下特点和优势——

  • 以模块化设计、标准化产品,依产能大小不同,采用单撬和多撬组合,形成撬装或集装箱式装置;

  • 采用PID优化、3D建模、管道应力分析、钢结构深化以及DCS、电仪控制系统等全流程优化设计;

  • 根据工艺流程、空间走向、将撬块内的工艺设备、工艺管道等依据相关的标准合理的规划与布置;

  • 设备固定在集装箱体的结构内,将管道、阀门、泵、容器、仪表等整体组合安装在其中。

  • 设备高度预制、预安装,业主无需建设厂房,无需现场安装等施工作业;

  • 大幅降低投资及管理成本;

  • 大幅降低项目建设周期:整体设备交货期约8个月完成;

  • 大幅降低项目占地面积:单撬占地仅30平米左右,做到拆迁方便,便于流动,对绿色氨装置进行迁移;

  • 标准系列合成氨装置产品:1000/年、3000/年、5000/年、10000/年、20000/年。

这种小型撬装装置未来可应用到海上平台,进行漂浮式/固定式制氨的装备建设;也可对传统行业中煤、焦化生产的合成尾气中氢气、钢铁行业、氯碱行业等副产氢气进行综合利用。

最后,董维佳向现场观众介绍了工大开元的历史、愿景和核心技术。公司以创新引领为主,新能源版块与环保事业二大版块协同发展,公司现有规模:员工近300人,办公楼2000m²、中试车间6500m²、研发中心4500m²。近几年来获得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南京市瞪羚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多项殊荣和专利。

公司在新能源版块已与多家大型化工设计院、工程公司以及催化剂研发的院士团队共同联合,从工程设计、工艺软件包、核心设备到新一代低温低压催化剂应用,以及整套撬装设备的优化组合都自成体系,含盖了自主研发和创新设计理念。可以为客户提供全套工程化解决方案。

公司以绿色化工,零碳工业为发展方向,以绿氨和绿甲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主导,提供绿氨、绿甲醇一体式智能模块化集成装置,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为源头的分布式应用场景。

工大开元正在用国际化的思路和理念融入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打造公司绿氢、绿氨、绿甲醇事业,共同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零碳产业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绿色、低碳未来。

文章来源:势银能链

(转自:势银能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