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资管云
转型的道路是漫长的,“报价型产品”只不过是过渡期里虚幻的肥皂泡,一个熊市就戳破了。
最近券商资管、信托公司的“报价型纯债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或者叫“预期收益率”)纷纷下调,3个月内产品的“价”调到3.8%以下,6-9个月一般在4.1%~4.3%之间,1年以上的多在4.3%~4.5%左右。而银行理财子则更低,对应期限的公开募集纯债策略产品(R2),报价起码比资管机构私募产品再低100BP以上,并且很多人家还有进一步下调的打算。(数据来自于智信研究调研)
我们刚刚说“报价型产品”,这个提法很不规范。因为如今资管行业已经全面净值化了,再没有保收益产品了,还报个什么“价”呢?
可事实上,资管机构虽然转型了,但客户没转啊!如果有销售人员胆敢跟目标客户说:“咱也不知道产品收益能到多少哈,主要看投研团队的能力和市场行情。”
那估计大半客户扭头就走了……
于是,“资管新规”推出五年多,过渡期结束也快两年了,销售人员的有效话术仍然是:“我们公司的产品,到现在还没有不达基准的情况呢,运行稳健,波动低,放心买啦,布啦布啦……”
01
那么,纯债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就一定能实现么?
在过去三年大抵如此。
因为从2020年11月19日起,我国债市步入一场温和长牛,10年国债收益率(债券市场通常以此作为牛熊市的判断标准)从3.35%一路下行,到2023年8月1日,下探到2.54%,下行81BP。
牛市持续近三年,时间之长,也算历史罕见了,仅2013年11月20日至2016年8月15日的那波号称“史上最长牛市”可与之相比(收益从4.72%下到2.64%)。但如果你要数一下具体开盘日,本轮牛市甚至已经长过“史上最长牛市”了!!!
牛市里,纯债产品不仅容易达到“业绩比较基准”,还往往有“超额收益”。于是债券产品常常设计成,在业绩满足比较基准后,超出的收益,按一定百分比提取“浮动管理费”(或者叫“超额业绩报酬”)。该比例一般较高,往往在50%左右,甚至有收到8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