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安装完毕并点击该应用程序后,手机屏幕画面一闪,却并没有打开邮件所称的应用,更奇怪的是,应用对应的安装图标也消失了。接下来,怪事接连发生:手机流量流失莫名加速,电池开始发烫,麦克风、定位同时开启……
小张深感不妙,越发觉得自己的手机遭到了网络攻击。但此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小张随即拔掉电话卡、断开 WIFI连接、关闭手机,并及时上报单位网络安全中心。
在断网和屏蔽摄像头、麦克风的前提之下,网络安全专家对这部手机进行安全检查,经过 1 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揭开此次网络攻击的谜底。
原来小张遭受了境外网络攻击者常用的“钓鱼攻击”,他收到的所谓手机应用安装软件,实际是境外“网络间谍”伪造的手机木马程序,一旦目标选择下载安装,就会在手机后台执行以下操作:
- 获取短信、通讯录、通话记录;
- 获取 GPS 位置信息;
- 开启录音功能;
- 开启摄像头拍照功能;
- 遍历 SD卡上 doc、ppt、pdf 等后缀的文件,打包压缩;
- 远程控制手机进行指令下发;
- 将窃取的所有文件压缩加密回传至攻击者指定网盘。
网络间谍偷走了什么?
通过网络安全专家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小张手机上关于某政策研究的各种文档、邮件以及手机相册里对应的照片均被攻击者偷走。
任意打开某张照片,可以看到如下信息:
该照片为小张工位上的盆栽,手机感染木马之后,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启动了拍照功能,并对周围环境进行了拍摄。小张惊呼:“这简直太可怕了!”
此外,由于小张的手机拍照设置为包含位置信息,所以根据照片的 Exif 信息可以看到图片拍摄时的经纬度(通过经纬度可以确定手机的具体位置),据此可以判断小张单位的精确地理位置。
事后,小张单位进一步加强对涉密事项、重点场所和涉密载体的安全防范管理,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加强对网络设施、信息系统等的反间谍技术防范,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作人员的反间谍安全防范教育培训,有效筑牢了防范网络窃密的防火墙。
国家安全机关提示
本案例中,小张遭遇的网络攻击俗称“钓鱼攻击”,攻击者通过构造诱饵文件,引起小张的兴趣,利用小张的好奇心和疏于防范的心理,诱导小张主动点击恶意链接,从而向其设备植入木马或盗取其账号。与电信诈骗不同,国家级网络攻击在目标的选择上十分明确,他们不会浪费资源广撒网,通常会针对特定群体目标,以情报窃取为目的进行攻击。
防范网络攻击、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关系国家安全和公民、组织切身利益,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