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司法保护,展现检察公益诉讼助力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成效,9月26日下午,清远市检察院举办“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主题开放日活动。活动邀请法学专家、市人大代表、“益心为公”志愿者及省检察院第八检察部领导走进市检察院,参观公益诉讼大数据法律监督中心、听取全市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情况报告,并作为评委参与了数字赋能公益诉讼检察好案例评选活动。
“老朋友”的新认识
“我已经参加检察开放日十余次了,检察院的办案区在哪,会议室在哪我都很熟悉。”市人大代表、清新区第二中学副校长赖金河笑着表示。
检察开放日的首项活动就是参观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指挥中心,伴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数据碰撞、无人机、激光雷达……多项数字技术在助力生态环境公益诉讼领域案件的作用就生动的展现出来。赖金河说:“通过零距离的接触,我加深了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了解,看到如此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检察办案中普及应用,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美丽中国建设更有信心。”
“护公益”的一条心
农业农村局执法监督科副科长朱志权曾经参与过检察院牵头多部门办理的打击非法捕捞案件中;护航北江流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也是他一直的工作目标。如今,他还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益心为公”志愿者。
带着志愿者的一份责任,朱志权希望能与检察机关加强协作配合,强化对非法捕捞行为的全链条打击,运用司法手段,让违法者“痛到不敢再犯”,共同守护碧水清流。
“多角度”的新体验
“清远市院利用可复制、可推广的大数据监督模型,利用跨部门监管数据破解了传统执法司法难题,把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的规则和方法上升到行政机关溯源治理、系统治理的措施上,将检察机关的职能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的有效动能,特别是在生态环境领域,数字赋能法律监督模型已展现出了良好的成效。”省检察院第八检察部四级高级检察官助理段沂如是说。
为了让检察开放日更加生动活泼,清远市检察院将数字赋能公益诉讼检察好案例评选活动融入检察开放日中,邀请参加活动的嘉宾们作为评委,见证了全市数字赋能公益诉讼好案例的诞生。8个基层检察院通过“现场展示+现场讲解”的方式呈现了数据来源、分析步骤、思维导图等模型搭建的过程以及产生的社会治理成效。
“专业领域”的深拓展
理论和实践的有效互动能够有力地推进法治的进程。为了推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和数字赋能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本次活动还特别邀请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廖丹参加。
“检察机关在技术应用上已经走在前列,一线办案已经有不同的视野和方式。”“通过案例评选活动,感受到了清远公益诉讼案件贴近民生、体现公益的清远特色,展现了公益诉讼检察的履职价值和社会担当,通过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推动执法司法机制的建设,是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统一的生动展示。”廖丹教授表示将进一步关注检察公益诉讼的新作为,加强在教育培训和实践教学上的合作,推动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清运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叶明忠表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成效的取得,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期待大家继续发挥所长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提供专业支持。下一步,全市检察机关将持续聚焦生态环境领域问题,进一步健全与行政机关工作协调长效机制,深化数字赋能,强化科技支撑,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效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清远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