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房地产躺平时,才知道金融在裸泳。科技是解决之源吗?绝不......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金融资讯

  来源:素镜科技

  自从房地产开始爆雷,金融业也如坐针毡。从以中植系为典型的财富信托收割了一大群富有和中产阶层。再到资管、投行、证券公司踩雷地产债,甚至引发退市。到如今看似在《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严格管理下,设有高抵押率、严格审批、贷款用途监控和贷后管理的银行问题也逐渐暴露。最近,中国银行那些官方的、花边的新闻令人咋舌某银行与宝能的亲密关系,以25.8亿借款早于到期还款日诉讼索赔告吹;各家银行的对公地产不良率纷纷上升,就连曾以个人业务著称,堪称银行翘楚的招商银行都不能幸免......

  从前,舆论总在鼓吹金融精英论,总说国家最聪明、最有资源的人都跑到金融圈去了。事实真是如此吗?且不论既有文化、教育体制和环境下培育的出圈人群是否真就是精英,房地产又一次让我们领略了时代滚滚前行时的无情力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万物道法规律前,没有精英,只有被推到时代浪尖的人,高潮时捧起,跌落时万丈深渊。

  金融风控最基本的道理:“不要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为什么却被“精英”们屡屡抛弃,难道他们不懂得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周期的道理?还是利令智昏?

  当问题屡现屡犯、层出不穷时,问题的根源一定不是人,而是体系。金融业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从直接融资到间接融资,从金融机构到监管,每天都有各种造假、欺诈腐败等等新闻爆出......

  其症结就集中在两点:

  第一、旧风控体系的基石正在坍塌,新体系尚未建立。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为了应对风险不确定性,将风控体系与企业本身以外的外部因素紧密绑定:以房产抵押为绝对主力,国企及政府平台、评级机构、审计机构等等为辅,如今随着时代变迁:房地产业下行,地产商爆雷;国企违约频发;评级机构在违约前评级虚高,危机后又断崖式下调评级,花钱买评级等乱象泛滥;审计机构隐瞒甚至帮助客户造假,如此种种,老的风控体系正在经历巨震

  然而,新的替代体系却未建立,一片茫然......

  第二、人工泛滥。从基层尽调、财务分析,到中后台授信政策、审批、贷后管理,再到高层一锤定音,整个流程,没有独立于人性主观意志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客观评估企业风险,进而指导、监督、纠正人为偏差。风控面对上层的意志,消极应对,模棱两可,都可以也都不可以,高层的意志心知肚明,陪着演演戏而已。

  不仅是金融机构,监管也如此。由于人工监控的费时费力,公开市场众多的造假,甚至来不及监测调查,IPO审核都顾不过来,更别说那些已经上市的大量财报。等到媒体曝光,或者企业经营恶化变脸,甚至违约时,天雷便终于降临了。

  就拿最近被热议的福华化学来说,IPO前夕分红33亿元,大约有29.4亿元流进了实控人家族的口袋。在近30亿元流进实控人口袋后,福华化学再伸手“圈钱”27亿元偿债和补流,引起了市场公愤。

  然而,IPO前夕突击分红早已是众所周知的,许多公司都有,甚至包括一些明星公司。上市的目的就是圈钱、套现,甚至不惜杀鸡取卵,这是A股的真实写照。

  但从素镜模型对历年财报深入对比看,福华化学绝不仅是上市突击分红那么简单,企业历史至2022年财报造假信号始终极高风险预警,历年不仅有复杂交错的资金占用、利益输送,更关键的是从三表多科目勾稽看,分红更像是被借道用于业绩造假了,一片繁荣的优质业绩下,暗藏精心策划多年的造假信号。

  福华化学历年财报造假信号及经营画像

  科技是解决之源吗?

  科技可以从技术上帮助解决上面的问题,好的系统不仅可聚焦风险点,避免人工漏判、错判,提高精准度;机器的自动算力,还可提高效率,弥补人力匮乏;更重要的是,当客观标准化的系统把企业隐藏的旮旯都照在阳光下时,操作风险和腐败的成本将更高。

  虽然如此,以素镜科技自身体验看,科技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源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都想投机取巧、挣快钱的社会,显得如此愚钝。

  素镜科技三年前被合作公司买通内部IT盗走文件,在漫长和艰难的维权路上,这家公司老板凭借其混圈本事绑定后台靠山,竟被轻易取保候审......

  创业投资都兴吹牛、混圈、傍靠山,早几年市场上钱多,更是烧钱、讲排场,这不就是整个社会的写照吗?

  产品好不好没关系,只要马马虎虎拿出个东西,关键是把关系搞定,关系文化盛行。更何况并不是所有人都期望配备精准客观的系统,如果这样,人为操作空间岂不小了很多。

  再说这合规监管吧,给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尤其是银行,要这牌照那备案,有资质的没产品,有产品的没资质,据说还在谋划着如何对人工智能做进一步监管,靠谱的科技嫩芽还没冒出几个,斧子却已经在旁边侯着了......

  如此种种,都是科技不可控的,毕竟决定用或不用,如何用,仍是由人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