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拉拉APP内借钱入口下线,贷款超市H5页面无法打开(货拉拉贷款可靠吗)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金融资讯

  来源:新经济观察团

  IPO进程中涉足金融业务是福是祸?继喜马拉雅之后,货拉拉近期也因信贷业务引发了市场关注。

  近日,据镭射财经等媒体报道,冲刺IPO之中的物流巨头货拉拉,在APP内上线了借贷产品“圆易借”,低调进军消费金融市场,并凭借手握的金融牌照,试图涉足经营贷领域。

  不过,新经济观察团今日发现,在货拉拉的APP内,借钱入口已经无法找到。其信贷产品“圆易借”的公众号内,为第三方导流的贷款超市页面也无法打开。

  此前的4月2日,货拉拉更新了招股书,开启了第三次冲刺港股IPO。但去年,货拉拉已经因为金融业务遭遇监管问询,此次APP暂时下线借钱业务是否与IPO有关?我们无法知晓。尽管面对IPO的重重压力,货拉拉想通过金融变现的初衷并不为过,但在强监管之下,货拉拉还需要做更多的风险和隐私层面的考量。

  01

  借钱入口下线,手握四张金融牌照

  5月22日,新经济观察团在货拉拉APP内发现,其原本的“借钱”入口已经无法找到。

  货拉拉APP在线客服回应

  笔者在在线客服的对话框输入了“借钱”两个字,后台即跳出了“借钱入口怎么没了”这个问题,可以看出货拉拉已经提前设置了相关问题的自动回复。

  货拉拉在线客服表示,借钱服务“圆易借”业务正在进行维护升级,“为了给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借款入口将在升级期间暂时下线。”客服还表示,具体的上线时间需要关注货拉拉平台的通知。

  如果已经借款的用户需要还款,货拉拉客服表示,自动还款无需手动操作,如果要手动进行还款,可以打开“圆易借”的公众号,绑定手机号进行还款。

  笔者又打开“圆易借”的公众号,发现其主体为“广州易人行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人行小贷”)。企查查显示,易人行小贷唯一股东为啦啦大湾区信贷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陈国基。陈国基为货拉拉公司CFO。

  而易人行小贷成立于2019年12月,实缴资本仅为2亿元,暂不满足《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的明确规定。

  而“圆易借”公众号内,目前有两个产品。

  其中之一是信贷产品“圆易借”,显示最高额度20万元,年化利率10.8%起,贷款由马上消费金融等头部持牌机构提供。

  在页面下方,还有更多第三方借款产品的入口,即贷款超市,称“持牌机构 安全可靠 快速到账”。

  但新经济观察团多次尝试打开贷款超市的页面,在显示“货拉拉用户专享“,“前往第三方借款产品页面”后,下一步一直是空白页。据此前媒体报道,货拉拉贷超为花鸭借钱等产品导流。

  圆易借公众号内,为第三方借款导流的页面无法打开

  “圆易借”公众号内的另一个产品是易人行。根据相关隐私协议,易人行的提供方为广州啦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及关联公司,简称为小圆金科。相关企业包括易人行小贷、广州易人行融资租赁公司,深圳货拉拉科技有限公司,小额贷款服务的提供商及其他第三方合作机构(业务公司)。

  隐私协议还显示,用户在业务公司页面提供的个人信息,包括上述公司提供的页面内,将由该等业务公司直接收集、处理,并使用业务公司的处理规则。

  根据隐私协议,还会发现小圆金科会为用户提供融资租赁和贷款业务。不过,笔者尝试申请后,页面显示“仅面向特邀客户”。

  圆易借公众号内的“易人行”页面

  而根据镭射财经的报道,货拉拉近日更新了个人信息授权书,在既有信息授权范围内,增加了“企业认证信息如任职或所有的企业工商信息、营业执照照片等”,即将上线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

  与哈啰出行、喜马拉雅等同行不同,货拉拉开展各类金融业务的基础是掌握了多张牌照。除了上述小贷和融资租赁牌照,货拉拉还拿下了广州易人行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为其开展小贷、融租、保理业务提供合规支撑。

  不仅如此,货拉拉还拿下了保险经纪牌照,开展保险代销业务。货拉拉App中【买保险】页面显示,代销产品覆盖中国平安和小圆保险经纪的至高500000元意外保障,以及短期交通意外险、一年期意外险等等多个产品。页面显示,保险服务由广东小圆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运营。

  根据企查查信息,广东小圆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张燕梅,2023年2月完成更名和股权变更。该公司为广州啦啦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孙公司。与货拉拉旗下多家公司有相同电话。可以看出,该公司是2023年被货拉拉纳入麾下的。

  通过隐私协议也会发现,目前货拉拉的金融业务品牌为小圆金科。可以说,已经依靠小贷、保理、融资租赁和保险经纪四张牌照,形成了一定规模。

  不过,货拉拉进军金融业务的举动早就引发了监管问询。2023年9月,货拉拉曾因金融业务遭遇监管问询。证监会要求货拉拉在冲刺港交所上市的过程中,补充说明其金融业务的合规情况,特别是关于公司境内主要运营实体开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小额贷款、私募基金管理等相关业务的展业情况、合规性以及占发行人财务报表相关数据的比例,以及取得金融管理部门监管意见情况。

  虽然我们不清楚货拉拉此次暂停借钱入口的原因是否与监管有关,但从行业来看,有一个前车之鉴。同样冲刺上市的喜马拉雅,在今年3月上线了借贷产品——“听小贝借钱”,并在App上为其开辟了独立入口。但5月10日,喜马拉雅遭遇问询,证监会国际司要求喜马拉雅为个人客户提供助贷业务事项进行说明。很快,在仅仅上线两个月后,喜马拉雅下架了“听小贝借钱”。

  在第三次冲击上市之际,货拉拉在APP内暂时下线借钱入口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除了在线客服,新经济观察团还试图联系货拉拉的公关部门工作人员,但截止发稿前未获得联系。

  02

  坐拥海量用户,全球最大货运物流平台的增长焦虑

  与大多数互联网企业一样,货拉拉进军金融行业的原因也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用户和场景来看,货拉拉拥有开展金融业务的天然禀赋。

  招股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3年,货拉拉的全球GTV(总交易额)已经达到94.14亿美元,业务范围覆盖全球11个市场超过400座城市,包括中国及东南亚、南亚、南美洲等地区,其中中国内地总共覆盖363座城市。

  从2021年到2023年,货拉拉的月活商户数量分别为960万、1040万、1340万,平均月活司机数量分别为82.06万、91.65万、121.23万。如此海量的商户和司机资源,为货拉拉开展贷款等金融业务带来了庞大的流量基础。

  此外,根据货拉拉发布的《2023年城市货运报告》,平台上以“80后”司机为主力军,占比达38.1%,“90后”司机占比达26.2%,超过了“70后”司机。目前,平台上的“00后”活跃司机已超过3万名。这部分用户与消费金融的用户群体重合度也较高。

  另一方面,庞大的用户规模和交易量并不能保证货拉拉持续“躺赚”。

  2020-2023年,货拉拉实现营业收入5.29亿美元、8.45亿美元、10.36亿美元、13.34亿美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8.07亿美元、-20.86亿美元、-0.49亿美元、3.22亿美元

  但货拉拉盈利,主要靠“薅司机羊毛”起初,货拉拉的货运平台服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司机会员费,但随着混合变现模式的不断深入发展,司机缴纳的佣金费用,逐渐在货运平台服务收入中的占比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2021-2023年,货拉拉司机会员费收入占据总营收比例分别为42.1%、26.1%、24.4%,呈现逐年下滑态势;同期,司机佣金收入占据总营收比例分别为5.7%、28.0%、33.9%,呈现大幅拉升态势。

  报告期内,上述两部分收入之和分别达到4.04亿美元、5.61亿美元、7.69亿美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47.8%、54.1%、58.3%,已经支撑起货拉拉整体营收的半壁江山。

  但由于与司机端矛盾加剧,货拉拉屡次遭遇监管点名。据统计,货拉拉在过去一年中已三次接受监管部门的约谈,且近三年的约谈次数累计超过十次,罚款记录也多达20余次。这些行政干预主要聚焦于保护货车司机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等议题,凸显了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合规性考验。

  尽管被监管屡次约谈后,货拉拉回应称配合监管整改,但目前口碑和司机的生存状况并未得到大幅改善。

  在此背景下,货拉拉通过金融变现开辟新增长曲线的做法更值得商榷。

  虽然很多互联网公司同行,早已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低廉的获客成本及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在放贷市场如鱼得水,货拉拉想要如法炮制并不容易。

  且不说金融行业的强监管趋势,货拉拉自身的大数据风控根基以及金融人才储备如何,作为一家服务型平台,货拉拉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优质的服务体验与用户信任。若放贷业务管理不当,可能继续损害公司品牌形象,甚至加剧与用户和司机的矛盾,导致用户流失,长期看将是对企业根基的动摇。

  这或许对货拉拉来说更为致命。长久以来,货拉拉多次爆发舆论危机,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形象建立投下阴影。

  在网上公开投诉平台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中,以“货拉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1个月内的投诉量就有2000条之多,累计投诉量更是达到49947条。其中不乏关于霸王条款、随意扣分等严重损害用户及司机权益的指控。尽管大部分投诉得到了处理,但高频的投诉率及其内容的性质,无疑对公司的社会形象造成了影响。

  在主业前景不明、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货拉拉如今想通过金融产品拓展收入渠道,看似是一条快速提升盈利能力的捷径。然而,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在金融这片深水区,谨慎前行,或许比急功近利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