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年来,浙江发挥数字经济先行省优势,持续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数字金融生态,不断增强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作者|张奎「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5期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对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数字金融是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金融形态,是铺就金融强国之路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浙江发挥数字经济先行省优势,以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契机,扎实开展金融数字化改革,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业技融合、数字驱动、多方联动,纵深推进金融活动和金融监管的数字化,夯实“数据+金融科技”的数字金融基座,持续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数字金融生态,不断增强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数字金融生态建设的浙江实践
业技融合,创新推动金融活动数字化,不断丰富数字金融生态功能。多年来,浙江积极探索数字金融发展路径,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支付、信贷、征信等金融活动中的应用,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一是以“数字技术+用户体验”为核心,高标准开启“数字支付之省”建设。2023年6月,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联合省级六部门印发《关于开展“数字支付之省”建设的意见(2023—2025年)》,着力推动移动支付、数字人民币、生物识别支付等数字支付应用,全面提升全省数字支付受理环境、应用规模和创新水平。在多方协同下,浙江省移动支付应用场景持续拓宽。银行机构实现手机银行App与“浙里办”政务服务功能对接,并在地铁乘车码等领域探索银行业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共建共享。支付机构推出“声纹极速付款”等功能,助力视障用户无障碍支付。数字人民币试点扎实推进,全省交易规模突破5000亿元,受理商户突破300万个,数字人民币地铁“乘车码”、义乌小商品城跨境结算等一批便民惠企应用场景落地,纳税缴费等政务服务场景实现全覆盖。2023年,全省数字支付交易笔数达到794亿笔,交易金额达109万亿元,移动支付普及率96%。
二是以“供需对接+数字赋能”为特色,首创“贷款码”融资服务模式。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短频急”的需求特点,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联合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创新推出“贷款码”,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帮助市场主体“扫一扫”线上提交融资需求,实现“一码对接、一步授权、一库管理”的一站式融资服务新模式。银行审批效率较传统线下模式提高一倍,大幅增强了小微主体的融资获得感。自“贷款码”上线以来,全省累计75.8万家市场主体扫码,累计发布融资需求2.3万亿元;45.7万家市场主体获得融资1.4万亿元,户均贷款298万元。“贷款码”融资服务模式入选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名单。
三是以“数据驱动+信用赋能”为抓手,推动数字征信建设。利用数字技术,以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为主要载体,实现企业多维度信用信息的分析挖掘、建模评分、信用评价,为银企融资对接提供参考。在完成实时计算企业信用评分的基础上,试点开展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工作,建立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企业偿债能力、社会履约信用与经济履约信用等维度的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模型,实现个体工商户融资线上申请、授权、评分、授信、获贷的融资闭环,个体工商户融资“零次跑”。
四是以“机制建设+服务优化”为导向,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认真落实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印发《浙江省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工作方案》,深入推进37个金融数字化转型标杆应用建设。辖内各金融机构积极推进金融数据分级分类、高效治理、安全共享,实现跨机构、跨地域、跨行业数据融合应用,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应用隐私计算技术探索建立跨主体数据融合应用隐私计算平台,在保障原始数据不出域前提下,规范开展数据共享应用。湖州银行建设基于ESG评价的绿色信贷管理系统,实施绿色信贷业务的全流程线上化、智能化管理,应用于绿色信贷风险识别、环境效益核算、贷后风险预警处理等场景。
多方联动,不断加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夯实数字金融生态底座。数字金融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数据中心等硬件基础设施以及数据的使用和治理等软件基础设施。浙江主动加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横向联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近年来,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配合省级有关部门在数据要素制度、公共数据开放与授权经营、数据交易中心等方面开展先行探索,并在数据标准、数据资产入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会同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中国(温州)数安港等部门,先行探索“数据要素×”金融服务模式,推动温州市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推出数据产品“信贷数据宝”,完成全国首单数据资产确认登记。
二是加强上下联动,建设金融数据平台。在省级层面,不断拓展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归集广度。目前,平台已实现对浙江省359余万户企业、600余万户个体工商户、13.8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归集的全覆盖。在地市层面,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打造湖州“数智绿金”、衢州“衢融通”、台州“微绿达”、温州“碳账户金融”等系统和模块,实现绿色普惠信用信息共享共用。在长三角层面,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成功接入长三角征信链,链上银行机构查询浙江省内企业信用状况,可一次性获取省平台以及企业所在地的地市平台信用报告信息。截至2023年末,已为长三角征信链接入银行机构提供近6万次企业信用报告查询服务。
三是加强内外联动,强化金融数据治理与应用。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等合作,探索形成“四化”金融数据治理与应用模式,即建立一整套动态管理的接口规范、数据目录,并将金融机构编码作为唯一标识,实现数据源头标准化管理;运用数据保护伞和区块链技术自动提取数据特征,实现数据分类分级精细化管控;建设数据报送平台(DRP),加强数据模板建设,实现数据定制化采集应用;建立全省金融数据资源目录,设计“指标驾驶舱”模块,实现金融数据指标一体化展示和分析应用。
数字驱动,稳慎推进金融监管数字化,持续提升数字金融生态效率。浙江不断提升监管科技水平,推动金融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着力加强数字金融素养培育,助力数字金融生态效率提升。
一是建立以监管科技为核心的金融科技监管模式。坚持强化审慎监管与规范引导金融科技活动创新并重,编制《浙江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实施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守正创新。持续推广实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2023年完成5个项目入盒测试、6个项目出盒验收。
二是推进重要监管活动线上化和数字化。积极探索金融数字化管理,持续建设“央行浙江数字化平台”,开发地方法人银行流动性实时监测系统、支付管理“云互联”平台、外汇业务管理系统等应用,提升人民银行基层行履职能力。比如,基于支付管理“云互联”平台,建成全省统一、动态更新的支付业务和风险数据库,创新推出“开户码”,实施“红、黄、绿”三色管理,帮助银行直观地识别开户风险等级。“开户码”应用上线以来,支持银行机构识别新开户风险3365.6万次,有效助力从源头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
三是加强数字金融素养培育。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牵头出台《关于加强金融纠纷非诉解决机制建设的意见》,将金融消费者保护内容纳入《浙江省地方金融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常态化,推出数字形象标识“浙小保”,利用“金融知识普及月”“12363热线电话”和线上平台等载体,持续提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能力。立足服务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星海计划&金育工程”,着力打造老百姓身边“看得见、用得着”的金融教育基地。
推进浙江数字金融生态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浙江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金融创新,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数字金融的场景应用不断丰富,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逐步建立起适应和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数字金融发展新格局。下一步,浙江将以数字金融生态建设为着力点,聚焦数字金融生态主体、数字金融生态环境、数字金融生态调节三个方面,持续探索与深化数字金融发展的浙江路径。
聚焦“三方支持”,培育多元化数字金融生态主体。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充分利用持牌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中介机构等力量,构建多方协同发力的数字金融生态。一是支持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建立完善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央行浙江数字化平台等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提升转型效率。二是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创新。推动建设浙江数字金融产业化发展创新园区,培育、吸引一批国内外优质金融科技及数字金融主体。充分利用金融学会等载体,加强与金融科技企业、高校、金融机构等交流合作,通过合作研究、标准制定等方式,推动金融科技规范与创新发展。三是支持数据生态企业发展。坚持以市场化为原则,培育和吸引数据生态企业,引导企业在数据要素确权、数据资产评估、数据交易撮合等方面发挥优势,打造数字金融综合解决方案。
夯实“三大基础”,打造可持续数字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夯实经济基础。贯彻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产业数字化发展和市场主体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深化产融对接,组织形式多样的金融政策宣导和政银企对接活动。支持金融机构融合利用产业数据,设计多元化的数字金融产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一老一少一新”,进一步建设涵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数字金融体系,促进数字金融均衡发展。二是夯实金融基础。围绕数字普惠、数字贸易等夯实数据要素基础,提高金融服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深入推进浙江“数字支付之省”建设,构建应用便利、服务智能、安全高效的数字支付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探索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在特定领域的创新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征信体系,持续深化浙江省地方征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征信、信用评级市场,拓展长三角征信链应用,提升征信服务水平。三是夯实法治基础。加强数字治理,制定浙江金融数据开放、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和规范,构建金融数据安全治理机制,保障数据的隐私和安全,实现数据的价值共享和有效利用。深化浙江省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完善“浙江·数据开放”等数据平台建设,推动以场景应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开放公共数据,并深化金融场景建设。
构建“三种机制”,完善数字金融生态调节功能。为提高数字金融生态的抗风险能力,亟须构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市场主体“三位一体”数字金融管理和服务体系。一是持续构建数字金融常态化监管机制。积极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常态化监管要求,健全数字金融风险监测、预警、评估、处置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二是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机制。优化浙江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运行机制,强化工具“黄灯”作用,提升金融科技守正创新能力。健全长三角区域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作机制,联合开展长三角区域跨地区工具协同测试。三是健全消费者金融素养提升机制。加强数字金融教育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多措并举提升消费者数字素养和金融素养。引导金融机构完善数字金融营销宣传内控机制,积极防范和应对金融科技伦理问题。■
(责任编辑 植凤寅)